在社交场合,所有人会被分为两个阵营,一种是喜欢聚会的人,逢聚必去,喜欢在聚会上结识更多的人。他们会在社交场合下充满自信,并且认为社交会给他们生命带来能量。
而另一则是不喜欢社交聚会的人,他们看上去更像是宅男宅女,他们会觉得社交场合闹哄哄的,反而给他产生焦虑。有时候也很想认识不同的人,但又在接触不太熟悉的人时,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和别人搭讪。
在这个社恐成标配的时代,患上“社牛”的人,宛若一股泥石流,冲刷着年轻人的神经。
社恐的社交日常,通常是高压、紧张、逃避的。而社牛往往在社交方面没有压力、游刃有余甚至放飞自我。
一方面大脑有预测和担忧负面影响的倾向,另一方面大脑又对社会认可和赞许有强烈需求,两者结合起来便产生了社交焦虑。打电话意味着要在看不到表情等常见线索的情况下与人互动,因此有些人(比如说我)就会觉得特别难办,怕自己激怒或是惹烦了对方。付账时身后排了长队之所以让你神经紧绷,是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你耽误了很多人的时间,而他们在你满头大汗计算该付多少钱时正瞪着你呢。无数类似的情形让大脑设想出种种引得他人不快或恼火、会收到负面评价、引起尴尬的可能性。归结起来就表现为焦虑——担心在众人面前出错。
有些人没有这类担心,有些人则完全相反。对为何差异会如此之大的解释有很多,利布(Roselind Lieb)的一项研究则发现,发展为焦虑障碍的可能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其中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父母批评过度,会让孩子总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惹恼尊敬的权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举动;而若家长保护过度,则会让孩子一丁点儿负面反馈也接触不到,因此长大离开父母的庇佑后,自己做的事一旦引起了负面的结果,就容易因为不适应而反应过度,比如难以应对后果,并且极有可能害怕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甚至小时候被反复灌输陌生人有危险的观点,都或许会令人长大后对陌生人过分紧张。
社交恐惧症的根源是自己对别人的看与评价的恐惧。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有的人生来性格内向,内向的人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变得惧怕与人交往,容易使自我评价降低,从而引发社交恐惧。此外,严重的就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的产生可能是心理缺乏自信或出现自我认同的问题,在缺乏一般人应有的自信心下,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也会主观地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此干脆不参加任何有陌生人在场的活动。
尴尬、羞耻、内疚等消极情绪状态会加剧社交恐惧患者的外在回避行为。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这种状态。
研究表明,社交恐惧人群其实大多是受人喜欢的,只是当他们不说话、安静沉默时,才会让对方表现出消极、负面的回应。
没有人天生擅长社交,也没有人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应对自如。社会适应是一个持续积累,不断抵达的过程。因此,我们都在路上。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92 测试
免费测试
611 测试
立即测试
702 测试
立即测试
1058 测试
立即测试
335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