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没错,猫好脏,掉毛,味道重,挠沙发,随地大小便,还有“弓虫”病。
呜啊,但是谁又能拒绝毛茸茸的小可爱呢?
猫说:放心,没有我拿不下的人类。
第一天:都是细菌和毛!!!
第二天:好像也不是那么讨厌啊~
第三天:是谁家的小猫咪这么可爱呀,亲亲......
什么?
那些口口声声要把亲儿子和猫猫一起扔了的老爸老妈们,究竟是怎么“真香”的?
嗨,我跟你说啊,在驯化人类这件事上,猫猫们可是从来都没输过。
01
猫是如何驯化人类的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猫咪驯化人类,或者说是猫咪驯服了自己,来适应人类的生活,换取它们想要的空间、食物和安逸。
这样一说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为了获得食物和安逸的生活,它们主动接近人类,用自带的“幼态特质”俘获人心。
肉嘟嘟的脸蛋,大大的圆眼睛、小小的鼻子,这些都和人类幼童的面庞高度相似。
它们的体格也和新生儿差不多,叫声类似于人类婴孩。
有研究表明,猫咪甚至可能在进化的某个时期调整过自己的嗓音,以便更精确地模仿小孩的哭声,目的就是激起你的怜爱之心。
而那一身柔软的绒毛更是能让你的催产素分泌不停,温暖和幸福指数直接爆棚。
不只是可爱,这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还有一项重要的本领,那才是它们拿下爸妈的杀手锏:投射性认同。
猫咪都是很会察言观色的动物,它们很快就能判断出谁是家里真正的老大,擒贼先擒王,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它们不请自来,绕着你打转,讨好地蹭你的裤脚,发出“咩咩”的声音。
你嫌弃地踢开它,它委屈地哼两声,躲在墙角可怜巴巴的望着你,让你有点不忍心。
待时机成熟,它再次出现,小心翼翼地靠近,试探你的底线,或是找个你能看见的地方侧躺下,慵懒地舔着毛,不时瞄你两眼。
慢慢地你被它的乖巧可爱打动,人家那么的讨好,又从不记仇,任谁都不好意思继续施以暴力吧,毕竟你还是很有爱心的。
然后你开始发现它的好,妩媚的眼神,温顺的性格,弱小、依赖又顺从。
它的一颦一笑一喵一叫,都能刺激你多巴胺的分泌,抚慰你的心灵。
你开始不自觉地照顾它,它的无助和依赖激起了你的养育天性,让你体验到一种责任感,感到自己被需要。
你开始用妈妈语跟它对话,像抚摸婴儿一样安抚它。
而它则会像孩子一样,乖乖陪伴在你身边,用头蹭、发出呼噜声、舔舐你的手臂、甚至送“礼物”来表达它的爱和依恋。
这些积极的反馈都给予了你极大的满足。
而这种爱与被爱的循环,又强化了你无条件的付出与持续照顾的行为。
不过你很快就发现,小可爱还有另外一面。
在它不想理你的时候,你做什么它都无动于衷。
它还很高冷。
没错,傲娇、美貌、聪明、神秘、独来独往、意志坚定,有时很危险,有时又顺从、依赖、弱小,就是这些复杂的特质造就了猫咪极致的魅力,让爸妈们不自觉地沦为铲史官,乐此不疲。
猫说:你只管把我带回去,剩下的交给我。
它们的目标其实一直都很清晰:让被选择的“主人”臣服于猫爪之下。
02
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学术语,换一个词就是作、折腾、情感操控。
它指的是,我要你用我想要的方式和我互动,如果你最终配合了我,那我们就纠缠上了,或者说你被我塑造了,如果没有配合,要么我会继续努力非要你配合,要么咱俩就掰了,总之我这边是不会妥协的。
它分为两个阶段:“投射”和“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不太高级的心理防御,很多时候被看作是低功能的表现,因为它是下意识的,这一点跟蓄意的情感操控并不一样。
小朋友都是投射性认同的高手。
比如,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他们就是会嚎啕大哭,不依不饶,直到父母妥协,心愿被满足才算完。
为了不被拿捏,很多父母会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不配合孩子,称为“不惯着”,本质上就是拒绝进入“认同”阶段。
但其实啊,这种不配合是过于极端了,很容易造成小朋友的抑郁、情绪失控或是强迫性格,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在人际关系中,投射性认同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我们都在无意识地塑造彼此。
人们对现实的感知来自于与现实世界中人的互相连接之中。
如果没有感性互动,也就没有情感投注,那双方的关系就是物化的,而非人性的,他人的存在就只是一个抽象的感念,属于外部世界而并非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实体,也就无法成为我们情感体验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无法具有真正的意义。
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
就好像《新华字典》,它很有用,但很少有人跟它产生情感共鸣,换另一本其实也差不多。
03
皮格马利翁效应
投射性认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效用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
意思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的影响。被赞美、被信任和被期待就像被注入了能量,能让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这使得人们倾向于在无意识中迎合对方的期待,避免他人失望,以便能延续这种社会支持。
这个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命名的。
当时罗森塔尔在一个学校做调查,他告诉老师,其中有18名学生智商很高,实际上这18名学生只是随机选的,没想到这几名学生自此之后得到了老师们的特别关注,后来确实变得更优秀了。
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就是,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对一些人赋予了强烈的期待,这些人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在塑造爸妈这件事上,猫咪们用的就是这个效应。
它们能敏锐地捕捉到周围焦虑或恐惧的电波,感觉到人类的欢喜或者不悦。
它们释放了一些情感信号,诱导人们做出它想要的反应。而一旦接受了邀请,它们就会积极回应,不符合要求的则不予理睬。
即便是有冲突,猫猫们也总是表现得和和气气,轻柔地摇动尾巴来消除人们的敌意,或是慢悠悠的走到主人身边然后躺下,似乎全世界都喜欢它。
随着互动增多,情感讯息不停交换,老爸老妈们最终沉迷在它们楚楚动人的表情与亲密的贴贴中,而行为也越来越符合猫猫们的期待。
当然了,猫咪绝无可能像人类一样拥有潜意识这么高级的功能,它们只是以原始的感知方式参与周围的世界。
而它们和爸妈之间的感情大概率也只是爸妈的“一厢情愿”,因为在猫咪的心中,主人们充其量不过是一群喜怒无常且非常好哄的大猫而已。
对此,猫咪们满心鄙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266 测试
立即测试
454 测试
立即测试
2210 测试
立即测试
213 测试
立即测试
345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