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会伤害你的心理健康吗?
作者:解心在线 2023-05-12 08:06:41 心理健康

最近我们接了个新的来访,自杀原因之一是,哲学书籍成了压倒人生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哲学心理学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关注心理特质与哲学信仰之间的关系。最近,心理学家大卫·B·亚登(David B. Yaden)和哲学家德里克·E·安德森(Derek E. Anderson)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项发表在《哲学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向314位专业哲学家询问了他们对某些哲学问题的看法,接着评估了他们的心理因素,如性格、心理健康、生活经历以及人口统计数据。

在研究伊始,亚登和安德森引用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实用主义》(1907)一书中的观点:“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气质的某种冲突的历史。”他们还引用了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善恶的彼岸》(Beyond Good and Evil, 1886)中关于“论哲学家的偏见”的观察。

尼采认为,哲学家的特定观点或立场并非源于他们对真理的无私追求,而是与他们的本能和个人生活有关,然后他们用事后的合理化来捍卫这些观点。正如尼采所写:“我逐渐清楚,迄今为止每一种伟大的哲学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即其创始人的自白,以及一种不由自主和无意识的自传。”

我以前也确实有过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我确实认为哲学上的分歧可以归结为不同性格、偏好、欲望、恐惧、生活经历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冲突;尽管许多哲学家更愿意认为哲学论证是纯粹理性的。

哲学会伤害你的心理健康吗?

哲学家艾瑞丝·默多克(Iris Murdoch)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她表示:“做哲学就是探索自己的气质,同时又要发现真理……问任何哲学家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是谁?害怕什么?”

01心理特征与哲学信仰之间的联系

在他们的研究中,Yaden 和 Anderson 探究了心理特征与哲学信仰之间的一些联系(尽管有趣的是,他们发现人口统计学或个性分析与特定哲学观点之间并无实质性关联)。Daily Nous对这些发现进行了总结:有些相关性并不奇怪;例如,有神论和理想主义与有过自我超越的经历有关。

然而,有趣的发现之一是,曾使用过迷幻药物和大麻的哲学家,更可能持有主观的道德和美学观点(认为关于何为“好”或“美丽”并无客观真理)。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硬决定论(认为人类行为完全受自然法则支配,因此真正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与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和较高的抑郁/焦虑程度有关。(Yaden 和 Anderson 在Vice的采访中对他们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评论,并解释了调查结果)。

这一发现关于硬决定论与较差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特别引人入胜,因为我曾探讨过哲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我研究了悲观主义在哲学上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反自然主义与抑郁症,Emil Cioran 的失眠问题与他的哲学观点,以及存在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

我们作为人的特质可能导致我们更容易接受某些观点,但反过来也是如此:某些观点会改变我们作为人的本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探讨哲学是否可能损害心理健康这个问题。在之前关于哲学与心理健康之间联系的文章中,我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尽管我认为还有更多的途径可以探索,也可以涉及更深的层次。人们普遍认为抑郁症患者更有可能成为悲观主义者和反生育主义者,但某些世界观真的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吗?此外,我认为还有其他几种哲学观点,可能与不同的心理健康结果有关。

许多哲学家在心理健康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通常表现为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等症状;这些人物包括William James、John Stuart Mill、Søren Kierkegaard、Michel Foucault 和 David Hume。那么,这些哲学家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可以归咎于他们的哲学专业或观点呢?或者,即使没有涉足哲学,他们是否也注定要遭受这些心理困扰?

也许某些人的性格特质,让他们面临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同时这也激发了他们对哲学的兴趣;最终,他们的哲学生活在他们心理健康斗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我不能断言阅读或学习哲学是导致精神障碍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我对这样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即某些哲学思想——以及哲学思考本身——可能导致、加剧或证实不良的心理健康。

02

哲学悲观主义/反自然主义和抑郁症

在研究哲学悲观主义/反生育主义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时,我更关注抑郁倾向如何吸引人们去接纳这些观念,而非这些观念如何恶化心理健康。然而,我确实好奇,对哲学悲观主义和反生育主义产生浓厚兴趣是否会显著降低生活满意度,或者可能会加剧现有的抑郁倾向。

从个人角度看,尽管我觉得哲学悲观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世界观颇具启发性,但当我过度关注它们(排除其他观点)时,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自然会受到影响。Kateřina Lachmanová,一位编辑了《反对主义史:哲学如何挑战生育问题》(2020年)的学者,在探讨反对主义播客节目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我不想把全部时间都花在研究这些悲观、令人沮丧的话题上……我真的做不到。”

反自然主义哲学家胡里奥·卡布雷拉(Julio Cabrera)也提到:

创造作品比创造生命更好;如果我们的作品很美,它们可以帮助很多人改善他们的生活。然而,尚不清楚悲观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作品如何做到这一点,名为《摇篮皆坟墓》或《生育即谋杀》的作品如何改善或激活读者的生活?

当然,这些作品可以为许多人带来启发,但并不能保证它们不会具有毁灭性。可能反而是积极的书籍和电影,宣扬悲观主义者所批判和排斥的一切作品,更可能带来积极影响;相反,负面文学(比如我自己的负面伦理书籍)会造成创伤性印象。书籍,即使是出于好意,也可能导致精神错乱或自杀。

作家罗伯·道尔(Rob Doyle)在《都柏林评论》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巴黎的冬天”的文章中,曾经深思过,他是否最好避免阅读某些悲观的作品。在巴黎,他当时正在尝试撰写一篇关于萧沆的文章(这位罗马尼亚哲学家在这座城市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当时,道尔与他的朋友佐伊进行了一次对话:

透过窗户,巴黎的天际线正缓缓照亮深冬的黄昏。

我对佐伊说,“这很有趣。那些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作家,我的内心深处常常希望我从来没有读过他们。”

“你是说像萧沆?”

我点了头。

”但为什么?你可以自由接受或留下你遇到的任何想法。这就是责任,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人强迫你。但有些倾向是萧沆或叔本华等作家可以鼓励的。绝望,退缩。在宗教中,在基督教中,绝望是一种罪过。读这样的书还是很有意思的。“她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

“当我合上书时,我发现很容易走出那条隧道。我不会仅仅因为叔本华或其他任何人这样说就拒绝整个宇宙。当然不会。但是,你没有那些等待被触发的倾向。我的意思是,这是一个选择。诚然,我觉得这很危险,但危险也是真实存在的。燃烧世界、然后绝望。我觉得我已经用我的笔尖使精神自杀。说真的,有时候停止参与、远离一切似乎很容易。但那是一种自杀,一种精神上的自杀。那是绝望。”

我清了清嗓子,有些犹豫。“但无论如何,它会让我成为一名作家,”我补充道。

在文章开头,道尔在谈到萧沆时提到:“他加剧了我整个成年生活中试图抑制的倾向。”接着,他列举了这些特征,不仅包括绝望和退缩,还包括迟钝、失败主义、孤立、愤怒和敌意。

在某种程度上,全神贯注于这些作家的思想就像过度阅读新闻一样。

新闻本身或许准确且有价值,就像某些悲观和反自然主义观点一样,但新闻也呈现了一个片面和狭隘的世界负面图景。现在,如果过度阅读悲观主义或反自然主义作品会加重心理健康问题,这并不能否定任何观点的价值。事实上,考虑到这些世界观常常强调人类和非人类动物的痛苦,这种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但它并不意味着仅仅因为担心这些立场会增加痛苦感,就认为哲学悲观主义或反生育主义应该被忽视或拒绝。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沉迷于悲观话题可能是无益的,至少对于心理健康状况极差的人来说确实如此。

哲学悲观主义和反生育主义似乎为极端消极观点提供了完美辩护,但这种辩护可能使人更难以看清过去的认知偏差和消极偏见;此外,它可能会妨碍恢复健康或设想更美好未来的努力,因为任何乐观、希望、快乐或感激之情,都可能被认为是非理性和受蒙蔽的。

尽管如此,在一篇发表于《The Apeiron》的文章中,我论证了在认真对待哲学悲观主义的同时,过上幸福、快乐和有意义的生活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始终如一的。

03

决定论与抑郁症

关于对硬决定论的信念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亚登在Vice采访中有以下说法:

在本文中,我们大谈特谈我们如何无法解释此处的因果关系。例如,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记住心理健康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所采用的信念,或者可能是一个人所采用的信念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又或者可能是其他一些变量会影响两者。

也许,对于一些哲学家来说(记住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影响),莫名出现的更加沮丧的情绪,似乎提供了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我们控制的证据。此外,也许对于某些哲学家而言,持有确定性观点会导致幸福感下降。这一发现值得更进一步研究。

我还考虑过因果关系是如何存在的,哲学世界观既是抑郁症的原因,也是抑郁症的结果。在我的Philosophy Now文章中,我问:“难道悲观主义和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不会在一个循环中相互作用,产生恶性的螺旋式下降效应吗?” 安德森关于缺乏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和更大的抑郁感的对话,同样反映了这一点:

如果在某些情况下这两种情况都发生了,我不会感到惊讶。你感到沮丧,它让你在某种直觉层面上相信,或感觉你的行为是无效的,也许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你认为我们根本没有自由意志,然后这个想法——我没有自由意志——好吧,看起来这种想法确实会让抑郁的人感到更加抑郁。不过,这纯粹是猜测,因为我们尚未以任何科学方式检验因果关系。

例如,詹姆斯曾遭受惊恐发作和抑郁症发作,他坚持认为幸福是一种选择。他对自由意志的信仰似乎有益于他的心理健康。1870 年 4 月的一天,他正在阅读查尔斯·雷努维尔 (Charles Renouvier) 的一篇文章,他对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地叙述如下:

我认为昨天是我生命中的一场危机。我读完了 Renouvier 的第二篇随笔的第一部分,看不出为什么他对自由意志的定义——“坚持一个想法,因为我选择在我可能有其他想法的时候”——需要成为幻觉的定义。无论如何,我现在——直到明年——假设这不是幻觉。我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为便是相信自由意志。

与哲学上的悲观主义和反生育主义相似,如果一个人相信决定论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它也并不是反对该理论的理由(除非您的主要动机是采用任何具有最佳心理健康结果的世界观)。鉴于抑郁症的性质,缺乏对自由意志的信仰与抑郁症有关是有道理的:这种情况的特点是感到绝望、无助和无能为力。感觉已经失去了主观能动性。

也许相信软决定论(或相容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小。这指的是相信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一系列事件的因果链决定的,但人类的自由意志存在于我们对我们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并有能力根据我们的本性和欲望行事的意义上(尽管我们的本性和欲望仍然受到基因、社会和教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Arthur Schopenhauer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但不能随心所欲。”

同时,无论硬决定论还是软决定论是否与心理健康恶化有关,这种影响都不是不可避免的。这只是意味着相信自由意志,更有可能改善您的心理健康。

04

哲学与失眠

在我写的关于萧沆的 The Partially Examined Life 的文章中,我描述了这位哲学家与失眠症的斗争如何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观念。但因果关系倒过来也成立:哲学本身可能会导致失眠(诚然有相当多的人用哲学书助眠)。一些思想家甚至认为两者密切相关。

例如,在Totality and Infinity (1961) 中,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Emmanuel Levinas) 说,所有哲学都是对“无限责任、不倦觉醒、完全失眠”的呼唤。法国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安妮·杜弗曼泰尔 (Anne Dufourmantelle) 在《相亲:性与哲学》 (Blind Date: Sex and Philosophy, 2003)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哲学诞生于焦虑、质疑和失眠。它承担了世界的弊病,因此无法入睡。”

怎么会这样?好吧,哲学,就其本质而言,可以导致不间断的思考与分析,从而使您将头脑中的哲学问题转变为痴迷和不安的地步。哲学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就深奥而复杂的问题进行争论和反驳。不断地怀疑、修改和放弃以前感觉如此稳定和安全的观点,会让一个人在深夜里兴奋至极。

你可能会尝试内心的安宁,却永远都在一步之遥中遥不可及。当你独自思考时,哲学也可能会鼓励你在脑海中产生想象中的论点。委婉地说,这种内心的喋喋不休难以令人平静和入睡。

对于那些已经容易过度思考和失眠的人来说,哲学思考可能最终会放大这些倾向。我确实偶尔经历过这种情况。有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或写下一个哲学辩论,但后来却一直在自我质疑并寻求理论的完美。应该——而且通常是——可以将这些想法推迟到第二天再写修改,但有时这可能很困难。事实上,哲学可以借用列维纳斯所描述的“不倦的清醒”来做注脚。

05

伦理和道德规范

从古希腊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美德生活与 eudaimonia(一个希腊词,字面意思是“良好的精神”,但通常指幸福、幸福或繁荣)有关。与道德和幸福结合往往意味着美好的理想相反,对过道德生活的关注也可能在精神上走得太远了。道德上的谨慎是伦理学病态的一面。这是一种强迫症 (OCD) 主题,其特点是对一个人在道德上是好是坏的强迫性关注。

担忧可能关于撒谎(甚至是无意的,例如疏忽或误导他人)、无意识的歧视、出于自身利益而不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一个人行为的结果最终是否有益,以及一个人是否真的是一个好人等各种问题。这是极端的强迫症。

与此同时,强迫性方面涉及仪式行为,它可能包括在你的脑海中争论几个小时的道德问题,以至于拒绝按时做出决定,因为你不能给出“最好的”解决办法。这种道德上的强求还包括,给自己施加压力去做无私的事情来“证明” 你在道德上是正直的,或者是为了弥补你所做的'坏'事情。

研究伦理学可能涉及复杂的、迷宫般的探索,探索什么使行为或人“好”或“坏”(规范伦理学),这些伦理学理论应如何为微妙的问题提供信息(实践伦理学),以及道德术语“正确”和“正确”的含义,及“错误”本身意味着什么(元伦理)。

如果某人患有强迫症(特别是如果他们已经与道德顾虑作长期斗争)或更普遍地倾向于这种障碍或强迫性思维;那么,对道德问题的迷恋,可能会成为焦虑、反省、内疚和自我矛盾的根源。我们可以在节目The Good Place中看到道德谨慎的危险的例证,其中 Chidi Anagonye(由 William Jackson Harper 饰演)——一位伦理学教授——痴迷于评估自己行为的道德性,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行为。这使他长期优柔寡断,容易经常胃痛(焦虑的常见症状)。他的道德痴迷也破坏了他的人际关系,并对他的工作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预先存在的自我价值问题也可能使人容易感到道德上的顾虑:对道德产生强烈兴趣,可能是试图创造或巩固一个“好”和“道德”的自我。在尼科马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按照完全美德生活的人是幸福的”,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但我们对道德谨慎的理解应该有所缓和。因为,某些人可能会遇到令人痛苦的道德问题。

06

存在主义与心理健康

由于抑郁和焦虑在性质上都可能是存在性的,即与人类状况有关,因此研究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可能会强化这种类型的抑郁和焦虑。有趣的是,许多存在主义思想都集中在人类从根本上是自由的观念上,但人们却以有问题的方式看待这一点;例如,让-保罗·萨特 (Jean-Paul Sartre) 说我们“注定要自由”(重点是后加的),而克尔凯郭尔则认为“焦虑是自由带来的眩晕”。

因此,虽然相信自由意志可能有益于某些人的心理健康,但也可能导致其他人感到焦虑和内疚;因为如果我们从根本上是自由的,那么我们就有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可能选择,有能力做出许多改变生活的决定,同时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负全部责任。

然后我们有了存在虚无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生命本质上是徒劳无意义的(在阿尔伯特·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中有阐述),这很容易引发、加强或加剧抑郁症。当然,加缪确实提出了一种处理生活无意义的方法,即无论如何都要选择快乐。但这个药方可能并不令很多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人类状况的悲观诊断仍然是一个需要应对的问题。

依据加缪的观点,花大量时间思考、阅读和写作,对每个人来说可能并不麻烦——加缪亲自享受的生活中的小事,他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徒劳的,除了阳光、我们的亲吻和大地的野味……在这里,我把秩序和节制留给其他人。对大自然和大海的热爱让我完全沉浸其中。”

但是,在严重抑郁状态下,阅读某些文本可能对每个人都没有帮助。虽然加缪邀请读者想象自己虽然正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但仍感到快乐;可这种任性而挑衅的快乐行为,在沮丧时会让人觉得难以想象和荒谬。另一方面,这种违反直觉的解决方案,可能正是一个人所需要的,仅仅因为它提出了一个想法,即一个人的感受是可以选择的。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说明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想法——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将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07

唯我论和存在孤立唯我论

本质上是“我是唯一存在的思想”的观点。这是怀疑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它否认有任何坚实的基础可以相信除自我之外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采取这种立场的人都必须想象自己是完全孤独的。存在孤立通常被定义为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入亲密和有意义的联系,但这种需求未得到满足。这种孤独是存在的,因为它源于人类的存在本身: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思想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你永远无法被真正理解。这种孤立感是痛苦的。

但也许更痛苦的是,存在的孤独被推到了极致;这是当我们觉得我们无法与他人建立任何真正的联系时,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存在的思想。本体隔离实际上可能是描述这种效果的更好术语。除了孤立感之外,对唯我论的信仰还会导致恐慌、恐惧、焦虑和抑郁的感觉。

有一个术语“唯我论综合症”,指的是在长时间的孤立之后,没有了任何外部现实存在的感觉。

这更像是一种与个人环境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通过推理得出的哲学立场。通过假设现实——一个人头脑之外的现实——是“不真实的”。然而,美国心理学会 (APA) 并不承认唯我论综合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不管它是否应该被称为一种疾病,它仍然可能是一种伴随其他疾病的令人痛苦的心理状态,在这些情况下,接受唯我论的哲学观点可能最终会加剧这种消极状态。

08

模拟假设和去现实化

模拟假设认为现实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同时,虚幻化是对外部世界感知的改变,即感觉它不真实、陌生、遥远或虚假。类似的现实解体主义是病态的,这意味着它是一种被视为由潜在的、痛苦的和破坏性的状况所引起的体验。

现实解体可能是解离性障碍的一部分,例如解离性身份障碍和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人格解体部分指的是你自己不真实的感觉),以及其他障碍,如边缘性人格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它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体验,由强烈的意识状态改变引起;尽管许多人可能不会发现世界的这种主观不真实是压倒性的。然而,如果这种感觉持续存在,它可能确实会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令人痛苦并发展向病态。

在关于现实解体和模拟假设的讨论中,我认为相信模拟假设可能存在危险。如果这种信念成为一种强迫性的、不健康的思维方式,那么可能会跟随着强大的、本体论上令人震惊的迷幻体验,进而使现实变得虚幻。相反,一个人可能会经历现实感丧失——无论是由于精神障碍还是迷幻经历——然后使用模拟假设来证明它是正确的。因此,这种哲学信念可以作为对现实感的确认,使其更难以处理或解决。

思考模拟假设可以是一个学术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普通人不会花太多时间思考的令人毛骨悚然、令人费解的思维实验。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在这个想法的背景下解释他们的现实感解体可能没有帮助,特别是如果对模拟器动机的思考给人生体验增加了一种偏执感。

09

无我与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前面提到过——是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以及以一种超然的方式观察自己,就好像从你的身体外面一样。许多有人格解体的人报告说,这种体验就像看一部关于自己的电影,生活在自动驾驶仪上,或者像机器人一样存在。但是,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是病态的,但一个人的自我感觉不真实的体验在佛教中实际上是可取的。佛教哲学教导无我(意为“无我”)的真理:即没有自我的想法。我们想象存在的任何具体和独特的自我都是一种幻觉。冥想练习的目标,是达到这种认识并获得无我的体验。

休谟还相信他通过内省发现了关于自我的真相。他在《人性论》 (1739 年)中声称,自我不过是一束或一堆感知,符合佛教思想,认为自我由五蕴(或“蕴”)组成:色、受、想、行和识;当五者解体时,即达无我。

那么,无我和人格解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提供两者之间的一些区别。冥想中的无我体验是受控的、自愿的和短暂的,而现实解体的体验可能具有相反的特征。然而,尽管有这样的区别,反省自我的虚幻本质可能对那些患有人格解体障碍的人没有帮助(另一方面,这种哲学思想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的经历并减少痛苦感)。

冥想可能会导致人格解体 (是的,这一被认为有益的行为具有一个阴暗面),但由于佛教教导无我为真理,这种教导可能使某人难以克服他们的人格解体。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信自我是一种幻觉会引起一种反应,即介于温和、暂时的兴趣和惊天动地的实现之间(尽管如此,它仍然以健康的方式被整合)。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冥想所导致的无我体验,可能会导致修行者极度迷失方向和深感焦虑不安。在意识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Jared R. Lindahl 和 Willoughby B. Britton 详细描述了许多这样的经历,包括人格解体的案例。他们写道:

在佛教、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领域工作的学者已经承认,精神病理学的形式,与早期佛教关于无我的讨论中,暗示的个人所有权的消除之间,可能存在类似之处。

这里有一个相对恰当的例子,一位参加静修会的冥想者,描述了这种令人不安的经历:

[在那次静修中,]我们所做的只是谈论“无我”,我很清楚我没有注意力集中。我一直在想,“我没有集中注意力。” 我之前有过一些很好的经历,也有过深度冥想,但这让我陷入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我变得没有了精神的中心。我觉得我没有扎根于实际地面而是飘在空中。退出冥想时我什么也没发生,只感到头晕目眩,就像我的头在别处,而没有依附于地面。当晚我回家了——我步行两个街区回家。一眨眼的功夫,步行就到此为止了——我回不了家了。我只是变得僵硬,半路瘫痪了。我不敢再迈出一步,我害怕极了。在那一刻,我觉得我根本没有与地面相连。我动弹不得。然后我感到自己变得非常渺小。[…] 我走远了,我迷路了——那里什么都没有。我不相信“我”只是我的有影子。我甚至不相信有人能真正看到我——它类似于灵魂出窍的体验。太可怕了。[...]我的广场恐惧症是由于无我而产生的。[…] 有一种叫做禅宗精神病的东西,我想这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但是直到结束之后,我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对于患有人格解体障碍或其他以人格解体为症状的精神障碍的人来说,在冥想静修期间专注于无我,或花太多时间思考它,可能只会增加痛苦感。此外,冥想 anattā 可能会在易感甚至健康的个体中,引发短暂或更持久的人格解体。

结束语

本次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哲学是精神疾病的一个严重风险因素,进而需要引起关注。我同样可以写一篇关于哲学如何有益于你的心理健康的文章,这更符合积极心理学:这将涉及研究哲学信仰和哲学学科,如何为你提供积极的体验,并提高你的心理素质。

哲学心理学作为一个仍处于起步阶段的领域,我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阐明我们认为真实的东西、是如何改变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生体验的。哲学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一门学科,它随时可能在我们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方式上引起巨大的转变——无论好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