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我本打算自己处理,但这个记忆却像病毒一样困扰着我,几乎要让我的思维系统崩溃了。
于是我决定向朋友寻求支持,尽管我一开始后悔了,因为我用一种自嘲的口吻描述了这件事,担心朋友只会取笑我。
然而,我想象中的嘲笑并没有发生,相反,朋友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我在这个尴尬事件中的形象,并给予我一些赞美,说我很可爱之类的话。
不得不说,尽管我嘴上说让他们别再说好话了,但这突如其来的赞美确实减轻了我的内心负担,重新审视这段经历时,也不再觉得那么糟糕了。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况:当别人不开心时,我们会帮助他们看到积极的一面;但当自己不开心时,我们却很难安慰自己,甚至寻求他人的帮助也变得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双重标准呢?为什么我们很难像安慰朋友一样安慰自己呢?或许这与美丽的混乱效应(Beautiful Mess Effect)有关。
德国曼海姆大学的Anna Bruk和她的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创建了几个与脆弱相关的情境,并要求一组参与者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主角,另一组则想象另一个人在其中。
研究结果显示,想象自己参与情境的人倾向于同意以下说法:“通过展示自己的脆弱,我表现得软弱”;而想象另一个人参与情境的人则倾向于认为那个人表现出了力量和勇气。
这项研究表明,美丽的混乱效应可以用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来解释,该理论认为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取决于与之的心理距离。
当心理距离较近时(如看待自己),我们对自我有更具体的解释,更关注细节和消极方面,导致对自己展示脆弱性的评价更为消极;而当心理距离较远时(如看待他人),解释更加抽象,我们更关注整体和积极方面。
乍一看,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悖,因为我们更熟悉的是“9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能高于平均水平”等案例,这些案例证明了“我们对待自己往往比对待他人更积极”的观点。
然而,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是个体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比较所导致的,这会使个体过于关注自身情况,而忽视其他普通人的情况。简而言之,当我们对自己感觉良好时,容易忽略他人的优点;而当我们对自己感觉不好时,也容易忽略他人的困境。
如何适度展示自己的脆弱?
如果我们想要适度地展示自己的脆弱,既能获得好处又能避免伤害关系,以下小贴士或许能帮到你: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第一天上班时就听到一个刚认识的同事向你透露他们最近离婚了或其他重大的个人事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也许会感到被信任,但更可能的是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因此,当要展示更深层次的脆弱时,选择那些你认为不会轻易评判你、能够让你感到安全的人更为明智。
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有时候,如果对方不够敏感,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你当下的脆弱状态。例如,当你用非常平静的语气描述一个令你非常难过的事情时,如果对方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件,可能会误以为你并不是很伤心,只是在分享日常生活。此外,有时还会导致一些理解偏差,对方可能会错误地以为你已经整理得很清楚,只是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从而无法提供帮助。
因此,尝试直接表达你的感受和情绪,让他人更好地理解你的脆弱状态。
以上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记住,在适度展示自己的脆弱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人和场合,并尽量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454 测试
立即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1150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立即测试
667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