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作为影响每个人一生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客观因素,涵盖的关系种类极其丰富,包括但不限于:朋友关系、工作关系、亲子关系、恋人关系、婚姻关系等等,关系的主体双方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人际关系中的“博弈论”。
博弈论 是双方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等著作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
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
人际关系的大多数都属于一种“合作博弈”的类型,但其中“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往往是隐晦和模糊的,不像“白纸黑字”那样能够让人一目了然。这也是导致人际关系不良的一项重要“隐患”。
这种情况通常在“亲子关系”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因为在“亲子关系”中,双方的目标往往并不是一致的,并且没有“协议”或者“协议”对其中一方不具有约束力。
在大多数不健康的婚恋关系中,关系主体的双方虽然有着相同的目标,但却没有具体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这就导致了双方虽然都希望关系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由于“规则”的缺失,造成双方在很多事情上的做法大相径庭,而出现隔阂和矛盾。
博弈论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
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
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更好。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或者损害集体的利益。
我们把种“囚徒困境”带入到人际关系中会出现什么呢?
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对方,因为如果相信对方就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受到某种“伤害”,但是如果不能信任对方就意味着这段关系可能会“恶化”,由此可见,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果想要得到“双赢”的局面,有时信任彼此是最好的选择。
很多自称没有“安全感”的人在做的事就是通过“割断同伙的喉咙”来获得自己绝对意义上的“安全感”,然后信誓旦旦的保证:我绝对不会出卖你!可是这样“公平”么?
孙子在《孙子兵法—形》篇中写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意思就是说:自己不被战胜,取决于自己,战胜敌人却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因此,擅长用兵的人,能够创造出不被别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能做到一定战胜敌人,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
在人际关系同样如此,关系的最终走向受很多因素制约,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对方,而不能一定要求对方变成什么样。
人际交往的反黄金法则正是让我们陷入糟糕的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即:我如何对待他人,他人也要如何对待我。
我们知道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价值的交换”,但问题在于,多数情况下,这种交换的“价值”不可被“观测”和“量化”。这杆“称”的刻度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要求“他人必须要像我对待他一样对待我”的原因。
卢梭说过: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像是“平静的绝望”中的一道道的“温暖的光”,它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连接,产生情感共鸣,分享快乐,驱散黑暗。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牢记那条黄金法则:你希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要如何对待他人,以及警惕那条反黄金法则:你如何对他他人,他人也要如何对待你。
仅此而已。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141 测试
立即测试
1129 测试
立即测试
245 测试
立即测试
288 测试
免费测试
345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