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当我们身居一旁,眼看他人陷入灾难化思维之中时,往往认为他们不可理喻。
他们在过往的经历中的种种形成了这种思维,我们需要给予关注和鼓励。
形成灾难化思维的原因有:
(1)认知偏差
灾难化思维可能与人们在信息处理和评估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有关。
例如,过度关注负面信息、过度概括、过度推断和忽视积极信息等认知偏差可能导致灾难化思维的形成。
(2)自我效能理偏低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应对挑战,就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自我效能感的低下可能是灾难化思维产生的原因之一。
(3)心理弹性较低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缺乏心理弹性的人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和灾难化思维。
(4)情绪调节能力偏弱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能力。
灾难化思维可能与情绪调节困难有关,即个体无法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从而陷入灾难化思维的循环中。
另外,在心理学领域,灾难化思维往往是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一种典型思维模式,患者多会陷入,“如果……怎么办……”、“万一”这一类无穷尽的自我追问和自我施压中,活在自己的消极假设中。
哪怕没有客观证据,当事人仍然担心最糟的结果终究会发生,从而逐渐演变为心理疾病。
大量针对患躯体形式障碍相关疾病的个体的研究表明,灾难化思维与焦虑障碍短期或长期抑郁以及躯体疼痛程度和致残性水平有关。
比如具体研究慢性疼痛患者的数据证实,灾难化思维会加剧慢性疼痛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致残率、主观心理痛苦。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62 测试
立即测试
288 测试
免费测试
559 测试
立即测试
1891 测试
立即测试
213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