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内耗,有太多内心戏,是因为受到了「被伤害」这种情绪的困扰。被伤害的感觉,和弱者思维同出一辙。事实上,一个人只有身处弱势,才有被伤害的可能,就像在草原上,只有狮子能伤害斑马,反之不成立。
“不回信息”本身是一个客观事实,它并不会伤害我们,而把“不回信息”解读为“故意冷落我,不想理我,瞧不起我......”时,你才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伤害。
这就是著名的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这一事件的观点/看法,C代表个体随之产生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对“不回信息”这件事的解读,诱发了随后的“被伤害感”和“与对方绝交”的行为。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不回信息”这件事这么敏感的。同样是不回信息,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受伤,有的人却觉得无所谓,猜测大概是对方正在忙,或者看见忘了回。很显然,持后面这种观点的人,不太会因为没回信息,就引申出“对方不在乎我”的结论。
那么,是不是感觉自己受伤,就是错了呢?
不,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明明感觉到受伤,却否认这种感觉,甚至批判自己这么想就是受害者心理,这种做法并不会让自己真正从受害思维中解脱出来,反而会造成更深的自我伤害。因为你根本没有理解和尊重自己。
为什么会产生被伤害的感觉?是因为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们有过类似的经验和创伤。比如父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惩罚我们,妈妈最常说的话是:“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种警告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会让孩子恐惧被抛弃,而“不回信息”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激活我们早年的创伤。
所以,我们因为对方不回信息,就感觉到自己不被重视、不受待见,产生被伤害的感觉,其实是沿用了过去的经验,对这一点,我们要理解自己。
其次,我们要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再加上理性的思维、正确的自我引导。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任由自己自动化的沉浸在这种被伤害感中,而是要重新回到现实,实事求是。
回到真实世界,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我被伤害了”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我的观点,“对方没有回信息”,才是客观事实。这就是涉及到下一个思维话题:批判性思维。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2210 测试
立即测试
559 测试
立即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3065 测试
立即测试
162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