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他把人在世界上的所有问题都归类于三类:
工作(广义的工作,并不只限于去单位上班拿工资的工作)、交际和亲密关系问题,由此对应出三类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爱的关系。
实际上我们心理咨询过程中,也是基本上围绕着这三种关系来开展的。
于是,这样的一个人,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会有这样的感受,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1、工作关系遵循“利己”原则:
在工作关系中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即“因为……所以……”。
因为我们要取得收入,所以我们工作;因为我们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所以要赚取收入。
还有一个存在明确因果关系的是:在工作里做好自已工作岗位上的事情,而不是自已的工作没做好却去做去管别人工作上的事情。
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整个单位就可以良性地整体运转。
2、朋友关系遵循“利他”原则:
是指你与朋友相处中要让朋友觉得舒服、感觉好,别人才愿意与你交往。
同样,谁会带给我们好的感觉(当然好的感觉背后可以是相互有帮助、相互关心、相互重视之类的),我们就愿意跟谁交朋友啦。
如果感觉不好,你觉得谁与你的交往是对你有所图的,相信你是不愿意跟这样的人做朋友的。
至于不符合利他原则的关系,请好好想一想,那是真的朋友吗?还是抱有其他目的的所谓“朋友”?
3、亲密关系遵循“我们”原则:
所谓”我们“原则,就是说既不是主要“利己”,也不是主要“利他”。
而是两个人(婚恋关系)或一家人(没有婚恋之前与自已原生家庭的关系),从“我们”的角度来一起面对,看待问题、探讨怎样做对“我们”才是更好的做法。
这种原则下,关系中常常就会产生一种两个人或一家人一体的感觉。
而在“我们”之中,又要特别地注意两个小原则:“我们”里面的每一个人要做到“真诚”和“尊重”,才能形成“我们”的关系。
一个人把这三种不同原则之下的关系捋清楚了,能够比较区分出当下人与人的关系是处于哪一种关系背景之下,再遵循不同原则做出不同的言谈举止,那可就实在少了太多的人生烦恼了。
比如,往往我们会因为工作原因而与同事成为朋友,又因为两种本来不同的身份而纠结出不同的矛盾。
那我们就可以试着用以上不同的原则来面对互动:
如果我们说的事情是关于工作的,那么我们将以单位利益为第一目标,各自表达观点、争取工作主动或福利待遇,哪怕我们因为工作事宜而有所矛盾,那就各自阐明自已的考虑、依据就好了。
双方不能自行得出结论的,还可以由上级领导来决定。
这时,大家是工作同事关系,在此要“利已”:我眼中重视的是这件事,所以把个人人情暂时放在一边,而考虑的是单位集体利益。
回头一离开了工作背景,转到朋友关系上,在此就要”利他“:那么,我可以亲近地请我的朋友喝杯咖啡、吃一顿对方喜欢吃的饭,听对方在我们这里吐槽,或者我们向朋友吐槽就好。
这个时候我眼中重视的是这个人,而不是再去停留在事情上面。工作的事情留到工作背景下去处理,现在我只需要跟这个人好好呆在一起。
至于亲密关系,我们常常把对方放在自已的心上,就是所谓的“心上人”。
考虑到两个人共同的东西,着眼的是两个人一起的未来,一起的陪伴和发展。再加上那么亲密地接近,当然就又是跟同事、跟朋友不一样的感觉了。
所以,如果现在你正感到让你出现了烦恼的人,那么,觉察一下他当下是你的同事、还是朋友、还是亲密爱人呢?
再对照我们身上存在的各个方面的种种问题,是否你就会多一些清晰、明了了呢?
另外,还有一个体系的三种关系的划分,是强调我们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即:我们跟自已的关系、跟别人的关系、跟世界的关系。
首先,我们与自已的关系就要处理好。
对于不可改变的事情我们能够予以接纳、不纠结;对于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我们心怀勇气和力量的去做些什么;
当然,我们还需要停下来,好好搞清楚:哪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及他人帮助的智慧了!
我们与自已的关系好了,就自然会与他人在各自适宜边界下的适恰相处,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好了,那我们对社会就是亲近的、感到快乐的、能够投入到社会与世界的运转当中去的。
这样,我们整个人就会良性发展了。
所以,如果你一旦遇到烦恼了,不妨来看看,是哪种关系出了问题呢?!
带着这种觉察,你就可以发现心理困扰的根源究竟出在了哪一种关系,从而找到真正有效的应对方法。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
812 测试
立即测试
288 测试
免费测试
1921 测试
立即测试
592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