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梦想与社交的殿堂,却也藏着社交焦虑的阴影。
大学,一个令人憧憬的地方,同时也是社交的广阔舞台。这里活动繁多,同学众多,社团琳琅满目,供学生们根据兴趣选择加入。
然而,有些学生天性羞涩,对社交感到迷茫,宁愿宅在宿舍,也不愿参与社交活动,久而久之,可能患上社交焦虑症。
学生乙的情况便是如此,他对集体活动充满紧张感,能逃则逃,因此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
甲和乙虽表现不同,但共同点是都存在过度的社交焦虑。这种焦虑还体现在当众发言紧张、与异性交往不自在等方面。
当社交焦虑发展到极端,便成为社交焦虑症或社交恐怖症,表现为情绪紧张、不安、担心甚至害怕,还伴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跳加速、出汗、脸红、发抖、呼吸困难等生理反应,以及回避社交的行为。
“过度”是关键,因为任何情绪都有其适应功能,只有过度或不足时才会产生问题。适度的社交焦虑有助于社交,能让人更充分地展示自己。
某种意义上,社交焦虑症和社交恐怖症是青春期的“特产”,其发作高峰期在青春期。导致社交焦虑的原因多样,不同心理学流派有不同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童年创伤所致;行为治疗学派认为是小时环境缺乏社交机会;认知治疗学派则认为是认知障碍导致。
从预防角度看,家长可从这些病因入手,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力,避免青春期社交焦虑。
那么,大学生如何面对社交焦虑倾向呢?
广义上看,这是青春病,多数同学的社交焦虑可随年龄增长自行缓解。同时,我们也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社交焦虑降至适度状态。具体方法包括:
社交能力需在实践中锻炼。过度焦虑的同学可采用“小步子原则”,逐渐扩大社交范围,如从家族同龄人开始,再扩展到宿舍、班级、学校乃至社会。
要摒弃完美主义倾向。过度社交焦虑有时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完美主义倾向使人过分关注他人否定性评价。因此,需从调节完美主义倾向入手。
要增强自信。年轻人社交焦虑的根源往往在于不自信。若对自己有足够自信,与人交往时便会更加坦然、从容。
要学习基本社交常识,如主动介绍自己、微笑正视对方、专注倾听等;要懂得欣赏并夸奖他人;还要学会用建设性方式处理人际问题。
当然,若自我调节无效,应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如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或专科医院心理医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481 测试
立即测试
1549 测试
立即测试
288 测试
免费测试
162 测试
立即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