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里,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领导在会议上针对某种现象发表批评言论,你总会不自觉地觉得是在暗指自己,进而满心忐忑;
朋友偶尔回复消息迟了一些,你总会猜测对方是不是有意疏远你,于是内心患得患失;
同事更新了一条朋友圈,你总会觉得其中某句话是冲着自己来的,为此一直闷闷不乐。
仅仅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就能在脑海中分析出无数种可能。这种过度解读不仅容易引发人际关系中的误会,更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内耗之中。
心理学家蒋良曾提出过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走出剧情”。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套自己的“剧本”,习惯用自身的认知去解读他人的行为。倘若深陷其中,就会难以看清真实的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那些忐忑不安的情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假象罢了。实际上,大家根本无暇顾及你。
在与他人交往时,没必要过度剖析对方。越是费尽心思地揣摩,就越耗费心力;思考得越深入,就越消耗能量。
01
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塑造了一个极为敏感的小公务员形象。
主人公在看戏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口水溅到了将军的头顶。
他顿时吓得脸色煞白,赶忙向将军道歉。
将军并未在意,只是摆了摆手,便继续看戏。
然而,小公务员却认为将军这看似随意的摆手动作,是在表达对自己的不满。
于是,他更加诚恳地道歉。
将军感到十分无奈,说道:“唉,请您坐好吧!让我好好听戏!”
小公务员却愈发恐慌,更加确信将军是对自己动怒了。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他不停地向将军道歉。
直到第六次,将军被他烦得忍无可忍,没好气地说:“唉,够啦,我已经忘了,您却没完没了!”
小公务员切尔维亚却分析道:他说他已经忘了,可他的眼睛里闪过一道凶光啊!
就这样,切尔维亚被自己的过度解读活活吓死。
敏感就像一把双刃剑,在赋予人丰富感知力的同时,也更容易让人受到外界影响,陷入自我否定和精神内耗的泥沼。
作家松浦弥太郎曾说:
“所谓的人生困境,不过是自己胡思乱想,给自己套上的枷锁。”
我们在社交中遇到的诸多烦恼,其实大多源于自身的过度敏感和过度分析。
很多事情原本并不复杂,可我们却在脑海中脑补了大量细节,添加了许多猜测,最终让真相变得面目全非,除了徒增内耗,毫无益处。
别给自己加那么多戏,其实你并没有那么多观众。
罗翔也曾说过:
“说句不好听的,在外人眼里,你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与人交往时,收起你那敏感的触角,所有的分析和猜想,都不过是虚幻的假象。
02
维密史上最年轻的华裔超模陈瑜,刚开始走T台时,有一位法国同事毫无缘由地当着她的面说:
“哇!你的大腿就像运动员的大腿一样。”
陈瑜一头雾水,反复琢磨了半天,尤其是同事那夸张的语气,让她最终认定这是在嘲讽自己腿粗。
于是,她默默地疏远了那位同事,还开始刻意减肥,不断调整自己的走姿,改变自己的风格。
可越是这样,她越觉得呈现出来的效果大不如前。
直到有一次,陈瑜在卫生间无意中听到那位法国同事向别人称赞她的大腿线条十分优美。
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一开始就是真心实意地称赞自己。
其实,陈瑜一开始就很喜欢这位性格直爽的法国同事,却因为自己的过度解读,导致两人关系一直很疏远。
她决定以后不再过度分析别人的言语,即便有疑问,也会当面问清楚。
从此以后,她的状态越来越好,人际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热衷于琢磨别人的言行,对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动机进行过度分析,往往会导致以下两种结果:
一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给自己树立越来越多的假想敌。
二是将自己的问题过度放大,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和失败。
米兰·昆德拉曾说:把自己的价值交给他人的眼光去评判,正是产生不安和怀疑的根源。
太过在意外界的看法,只会让自己犹豫不决,停滞不前。
当我们把外界的声音调至最小,专注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活得自在洒脱,行事坦坦荡荡。
03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
让参与者穿着印有明星夸张头像的T恤,走进一间坐满学生的房间。
参与者为此感到十分尴尬,觉得在场的同学们都会注意到自己奇怪的穿着。
他们认为别人的窃窃私语是在对自己评头论足,别人的肢体动作是在对自己指指点点。
然而,经过调查统计,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他。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忙碌。
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只会在对方的世界里逐渐迷失自我。
心理学家武志红讲过一个故事,故事的女主是一位心思细腻的女孩。
她在汇报工作时,发现领导看报表时皱了一下眉,便惴惴不安地猜测,是不是自己的工作做得太差了。
因此,她苦恼了一上午,直到下午领导在群里点名表扬她。
她参加外勤回到公司,看到同事们都在喝奶茶,瞬间觉得自己被孤立了。
于是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甚至悲春伤秋:“果然大家都不喜欢我。”
没想到下班后,同事约她一起去吃她最喜欢的火锅。
还有一次,提携她的前辈在外出差,发短信让她帮忙改一下文件的格式。
结果她过了很久才看到短信,于是紧张地向前辈道歉,前辈却说:“没事,不用了。”
这下她的愧疚感更深了,挂了电话之后一直在想前辈是不是很失望。
想了半天,她给前辈发了几百字的信息解释和道歉。
前辈只能郑重地解释,自己真的没放在心上。
一个人如果无法掌控自己的思想,就会陷入无尽的内耗之中,失去掌控生命的力量。
简单的事情过度解读,只会让它变得更加复杂;伤心的事情过度解读,只会让自己更加伤心。
遇人随缘,遇事随心,才能活得淡定从容,面对得失也能坦然处之。
▽
余华在《活着》中写道:
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看法无关。
人活一世,不过三万多天,取悦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不必过度分析别人,更不必在他人的眼光中迷失自我。
学会为自己赋能,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然后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去经营适合自己的圈子。
当你做到极度坦诚时,就是你无坚不摧之时。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812 测试
立即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459 测试
立即测试
1891 测试
立即测试
1150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