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模糊不清的态度会招致他人反感?为何你总觉得,不给出明确答复就等同于拒绝,不是深爱我就是对我没感觉?
我们可以设想,在处理信息时,内心仿佛有一个工作台。我们会把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放置在这个工作台上,然后进行分类,觉得正确的就接纳,认为错误的便摒弃。
然而,模糊的信息却像是在工作台上赖着不走。
但我们的“工作台”空间有限,难以容纳太多模棱两可的事物。面对这种情况,要么我们得提升自己的“算力”,强行分析这些模糊信息;要么就只能阻止新的信息进入,以免“工作台”不堪重负。
注意力一直被迫聚焦在这些模糊信息上,就会让我们陷入内耗,感觉疲惫不堪。
我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多年以前。我有个男性发小,有一次我问他:“你不觉得xx长得很丑吗?”
他回答:“xx不丑啊。”
我又追问:“啊,你竟然觉得她好看?”
他却说:“不是啊,只是不丑而已。为什么不丑就意味着好看呢?”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概念之间本就存在着许多中间地带。不丑和不美,仅仅是否定了丑和美所占据的部分,在这两者之间,还有普通、可爱、帅气等诸多描述。
经历了这件事后,我不再为容貌焦虑,因为我仿佛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认知:长得不好看,并不代表就“丑”。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震惊,当时的我为何如此极端,非黑即白地看待事物。
这也是我最近几篇文章都在探讨“容忍模糊”的原因。我们内心的“工作台”其实是可以拓展的,要让它慢慢舒展开来。
那么,为什么我说不能容忍模糊是创伤的一种体现呢?
那么,是什么原因可能导致我们内心的“工作台”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呢?要么是“工作台”的容量太小(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这部分功能被压抑了,不允许我们凭借自己的判断去处理信息);要么是处理能力太差(就像电脑同时运行太多软件,占据了大量算力一样)(这部分内容就不展开细说了,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关于高敏和创伤区别的文章)。
不要总是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非得要有个1、2、3的明确步骤,我才能采取行动。如果你感觉不好,完全可以离开,那些模糊的信息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但你好像还停留在一种被动的状态,非得得到一个标准答案,才肯离开。
不能容忍模糊,其实也是一种内心不安全感的体现。比如你喜欢红色,他喜欢绿色,你知道对颜色的喜好并不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但一旦范畴扩大,比如他对人的喜好和厌恶与你不同,你就会觉得自己被背叛了。
你们之间缺乏缓冲的空间,关系就会变得十分紧绷。这就好比两个人紧紧贴着身子跳舞,怎么可能跳得顺畅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895 测试
立即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
254 测试
立即测试
592 测试
免费测试
505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