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她特别乖巧。
她睡觉时安安静静,从不打呼噜;吃饭细嚼慢咽,不会发出吧唧声;方向感极佳,我总能毫无顾虑地跟着她走。
和她相处,无需刻意迎合或改变彼此,即便沉默也不觉尴尬。
我欣赏她,也喜爱这样的自己。
——这是写给我们友情的第十年
有次半夜醒来,之后便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我思索着,似乎对“青梅竹马”的情谊有了更深的理解。
为何与相识已久的朋友,即便久未谋面,内心依旧感到安稳?为何即便长时间不见,彼此依然熟悉如初?
我想,这是因为心中有牵挂,知道对方一直在那里,就足够了。
同频的人如同珍贵的礼物,而儿时结识的挚友,更是生命中不期而遇的馈赠。
我们之间,仿佛有一种天然的权利,能将无形的时间转化为有形的信任。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因一言不合或重大分歧而分道扬镳的故事,但我隐约觉得,我们绝不会如此。
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相处都轻松自在。
为何我总觉得,不必刻意去靠近任何人呢?
因为我见过太多耗尽心力的关系,或是强行融入某个圈子,或是曲意逢迎他人。
这就像拉着行李箱在沼泽中行走,愈发沉重,不如沉默的陪伴来得舒心。
我们都知道磁铁的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我觉得这在人际关系中也同样适用。过于用力的社交,只会增添不必要的表演性内耗。
刻意去靠近别人,其实是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因为过度关注对方,往往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用力的本质,还是源于对自我的不自信,对价值的不确定。而过度关注对方,又会让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被忽视。
一两次的忍耐或许可以,但忍耐终究是不可持续的。长时间的相处中,所有的忍耐终会爆发。
因此,才会有那么多在外人看来突然的、断崖式的告别吧。
阿德勒曾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源自人际关系。
以前,我总爱向人宣称自己边界感很强。
以为这样能提前为可能的亲近与摩擦筑起防线,将社交焦虑包装成清醒独立,将疏远冷漠美化为精神洁癖。
在边界感这面旗帜下,我几乎忘了,真正的边界,不是隔绝的堡垒,而是彼此尊重的默契。
后来,我遇到了一类人。他们往往不动声色,情绪稳定,甚至有些慢热。怎么说呢,他们周身散发着一种从容的疏离感。
他们不急于表露心迹,也不会迅速对人掏心掏肺,却总能像拥有上帝视角一样,运筹帷幄。
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我试图更理性地理解人际关系这个命题,但断断续续的,总是看不进去。道理和实践,终究不完全一致。
不过也是,我连自己都不完全了解,又怎能完全理解她、他、它,以及那么多的人和事呢?
Anyway,
被人喜欢的感觉很好,
但做真实的自己,感觉更棒。
如果你也读到了这里,希望你能更加松弛,去享受每一段关系。
毕竟,我们人际交往的本质,还是希望自己能开心。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71 测试
立即测试
559 测试
立即测试
1058 测试
立即测试
355 测试
立即测试
192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