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友得知我考过了咨询师证时,就有了诸如以下的问题:
“昨晚梦到蛇了,给我解下梦呗”
“这几天失眠了,啥时候给我催个眠呗”
“前两天和老公吵架了,教教我“读心术”吧”
······
而且大家都非常好奇地问我“咨询师真的学“读心术”吗?那都能读出啥来呀?下次聚会你能给演示一下不?”。
这一类的提问,还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好像这些个问题也不是一两句解释的清的。
如果用通俗的“察言观色”来界定“读心术”的话,那么,心理学确实研究了很多人的表达方式、生理表现、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征,形成了一系列的判断。
这些确实可以让我们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大概判断对方此时的情绪,甚至判断他的内心可能的活动。比如:害怕、掩饰等等。
如果说可以“读心”,或许咨询师是运用了很多专业知识去探询来访者的潜意识,看到了来访者意识防御下的内在。
比如:口误、笔误背后的心理分析。
可能对方觉得这不过是日常的一个口误或笔误而已,谁没有过呢?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口误、笔误都是有心理学意义的。也就是说,它都有可能隐藏着你内心未被觉察的某种东西。
比如:婆媳矛盾中,来访一再表述各种琐碎小事,希望得到一个公正的评判。
而咨询师看到的是一个家庭内部的权力之争,边界之争,原生家庭和新家庭之间的牵绊与割舍。
比如:夫妻吵架,双方各执一词,都想得到对方的认错。
咨询师却在来访者“委屈”的表露下,看到的是想要“控制”住对方的本意。而且有可能已经成为这个家庭内部沟通的一种模式。
比如:某次,朋友抱怨她老公“神经病”,跟孩子交流不好好说话,突然就发脾气,说狠话,吓坏孩子。我只是轻声问了句“他爸当年是不是这样对他的?”,朋友立刻诧异地说“就是就是”。
说到“读心术”,我又想起前几天,童俊老师讲过的一个例子。
某天,她的一位来访者气冲冲地踢开了咨询室的门,大声地冲着童俊老师嚷嚷,一副气急败坏愤怒爆发的样子。
当时童俊老师刚好端起茶杯,准备喝水。
童俊老师说,她的第一反应是把茶杯砸向对方,可能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反应。但是,作为咨询师的童俊老师,则立刻意识到了,那一刻对方发生了什么。
是对方在将他的愤怒情绪投射给童俊老师,并且就是希望激惹到童俊老师,让她发作。可以说,童俊老师在那一刻就是运用了“读心术”,读懂了来访投射的东西。
然后,童俊老师并未认同来访的投射,而是拿起茶杯,从容淡定地喝了一口茶,然后看着对方。
对方看到童俊老师的反应,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立刻道歉。
童俊老师对来访者解读了刚才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也根据来访的个人情况,解读了这次的投射可能对来访者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咨询师有‘读心术’的话,那么,童俊老师就是“读心术”运用的大咖。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55 测试
立即测试
592 测试
免费测试
702 测试
立即测试
658 测试
立即测试
559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