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女生,她说自己特别在意他人评价,做事情总是犹犹豫豫,结果越在乎,越做不好,很苦恼。
其实,像这样的女生有很多(也包括很多男生),知道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会让自己失去信心,做事容易出现问题,但还是很难改变;
知道性格太软弱,不会设立界限,会让自己慢慢失去主动的权力,但就是不敢说“不”;
知道学历低会影响以后的工作,但还是无法努力上进……
总之,就是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一起来说说。
01
有些人用“理由”
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怪圈
那些特别在意他人评价的人,在小时候很可能是忽视了自己的感受,而这和父母的教育有关。
就像前面说的女生,她的不自信,做事犹豫,总是害怕丢人,就是因为小时候妈妈对自己的严苛教育。如果学习不好,会让妈妈丢人,于是做任何事首先考虑的都是外界怎样评价自己。
这么说,并不是要我们忽视外界评价的重要性。外在评价当然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外部评价体系,就意味着一个人会失去现实检验能力,而没有现实检验能力,是精神病的一个诊断标准。
只是,我们要明白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谁更重要,谁是核心。
如果我们一直受外界评价指挥,做事情就不是发自内心的动力,自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个女生做事总出错,和性格有关,而这又和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如果这个女生一直想着“我的不自信,是父母导致的,错不在我”,那么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于是她就陷入了怪圈。因为“理由”是父母的错,自己是受害者。
可见,有些人知道很多道理,但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不是自己的错,结果就是生活依然如此。
02
有些人只是抱怨而已,
根本不想改变自己
前面说了,当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后,如果把“理由”归结于他人,会让自己的生活没有改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只是在抱怨而已,根本不想改变。
就像前面说的女生,如果她只是和我抱怨一下自己的苦恼而已,并非要我给出什么建议,也不想改变自己,那么这就成为她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生活的原因。
因为改变,是反人性的。
改变,意味着会出现不适感,不是谁都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的。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明知自己性格影响了生活,怎么还不改变呢?
这么问时,预设了改变后的生活是好的,但真实情况未必如此。
因为想要改变达到好的效果需要时间。
就像减肥的人,为什么很难坚持,因为中间会有瓶颈期,甚至是反弹,这会挫伤很多人改变的信心,于是干脆选择不改变。
可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从来都是不容易的。
03
改变的强烈欲望,
应该指向行动
知道很多道理,想要过上好生活,关键是有所行动。
没有行动,改变欲望再强烈,也只是想想而已。
就像文中说的这个女生,她要摆脱自己过于在意外在评价这件事,需要做的就是付出改变的行动。
首先,行动,需要制定计划。
有计划的行动,才会有方向。
比如,她可以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做事时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渐增强自信心。
虽然有关心理指标的计划很难制定,但明确相对的方向也会给自己增强改变的动力。
其实,行动能否转变为现实效果,和改变的欲望强烈有直接关系。
其次,行动,需要可操作性强。
行动,除了大致的计划外(有些计划是可以明确的,比如减重10斤),还需要具有可操作性。
比如她可以做好“声音隔离”,也就是把平时脑子里出现的外在评价声音,如“我怎么干都不行”等屏蔽掉,这么做,其实就是让自己意识到,这是自我怀疑的声音,不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而是曾经成长经历中的某个人传到自己耳朵里,然后留下来的,然后学着“建立自己的声音”,这是建立自信心的阶段,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好的业绩,或寻找自己的优点,把它们记下来,贴在每天可见的地方,以不断提醒“自己是可以的”。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不能急,慢慢来,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再次,行动,需要及时反馈。
改变或行动,最好有及时反馈,因为这样可以检验阶段性成果。
比如她可以在行动一段时间后,通过自己感受和他人的评价,来看看自己是否有真正的改变。
这里提醒一下,因为反馈中还有外在评价,要注意合理听取意见。
写在最后
有些人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们没有改变的念头,或许他们并不相信那是可以改变的。
但不管怎么说,意识到改变,就是改变的开始,因为想改变,就会走出那个自制的怪圈,而改变的欲望指向行动,行动会带来真正的改变。
“知道”很多道理之后,我们要做的是真正的改变,这样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其实,“意识到可以改变”就是认知升级,而这就是成长。
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成长的过程,也是成长的结果。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45 测试
立即测试
711 测试
立即测试
254 测试
立即测试
974 测试
免费测试
70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