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环境中,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压力与挑战。
有些人能够从容应对,而另一些人却深感痛苦。
有人会将这种痛苦归因于“任务繁重、领导严苛、同事难处”,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实际上,许多职场中的不适感,并非完全由外部环境所决定,而是与个人性格息息相关。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性格是个体对待生活环境的一种心理态度。
以下四种性格倾向,往往成为职场痛苦的根源。
责任心过强
在职场中,责任心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但责任心过强,则可能演变为自我折磨。
责任心过强的人,凡事都以“我应当”为准则,为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认为所有工作都必须达到完美,所有责任都应由自己承担。
他们内心有一个严苛的“内在评判者”,不断告诫自己“你必须”“你应该”,使自己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例如,明明是同事的任务,你也忍不住插手;同事情绪不佳,你立即上前安抚;同事工作失误,即便与你无关,也会自责“我本应多提醒一句”。
最终,你心力憔悴,状态每况愈下。
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贝克认为:“不合理的责任感会引发焦虑和抑郁,因为它基于‘我必须掌控一切’的错误观念。”
责任心过强的本质,在于边界感模糊,过度自我归因。
你无法区分“我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将团队事务视为个人事务;你习惯性自我归因,即便无关之事,也会自我批判。
那么,如何避免责任心过强呢?
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责任边界。你可以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通过现实检验,逐渐学会区分个人与他人的责任。对于他人的不合理要求,要勇于拒绝,明确边界。
面对问题时,不要事事归咎于自己,不要为别人的错误承担后果,不要将压力全部扛在自己肩上。
善于取悦他人
在职场上,有些人属于讨好型人格,更重视他人的感受而非自己的。
这类人在工作中往往表现出两种特征:
一是与人交往时,总是将“让他人满意”放在首位;二是缺乏原则和底线,从不拒绝他人,也不表达不满。
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迎合所有人,不顾自身处境。
看似合群,但久而久之,只会让自己愈发卑微,愈发疲惫。
更严重的是,由于缺乏自我,他人也不会考虑你的感受。
你会成为团队中可有可无的存在,逐渐被边缘化。
心理学家哈丽特·布雷克在《取悦症》一书中指出,取悦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恐惧:
害怕不被喜欢、害怕被拒绝、害怕冲突。
这些恐惧驱使人们不断满足他人的期待,却忽视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那么,该如何改变呢?给你三个建议:
① 自我觉察。面对请求时,先不要急于答应,花10秒时间问自己:“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
② 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拒绝。不要直接拒绝,而是表达自己的困难,让对方理解你的处境。
例如:“我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截止日期快到了,如果帮你做,我自己的任务就完不成了,你自己处理可以吗?”
③ 提升自我价值感。每天记录下自己做得好的三件事,重新连接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
这些事不必很大,小事即可。比如,按时完成了任务,整理了办公桌。
记住,认可自己比他人的认可更重要。
过分追求完美
完美主义是一种优点,但过分追求完美则成为阻碍。
有些人一味苛求完美,在细节上过分雕琢。
例如,一个PPT的字体、颜色,他们反复调整半小时;一份报告的标点符号,他们逐字检查;一份简单的报表,也要做到零误差,结果耽误了提交时间,影响了整个项目进度。
他们困于细节,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结果”。
加拿大心理学家保罗·L·休伊特将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
① 自我要求型,为自己设定高标准,并追求极致;② 要求他人型,为他人设定高标准,不允许他人犯错;③ 被要求型,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时刻保持完美。
在职场中,自我要求型的完美主义者常常陷入拖延,因为害怕无法做到完美而迟迟不开始;他们过度关注细节而失去大局观。
过分追求完美的本质,是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在他们看来,要么做到100分,要么就是失败,不存在80分的选项。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他们极度恐惧犯错,因此经常拖延重要任务;不相信他人,不敢授权,因为担心结果不符合标准;常感时间紧迫,处于匆忙焦虑状态。
那么,该如何改变呢?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些方法或许能帮到你。
例如,接受不完美,调整“必须”和“应该”这样的表述。
不要用“我必须做到完美,不能有任何差错”这样的说法,而是问自己:“任务真的需要100分吗?80分是否已经足够?”
在做事方法上,要先行动,再调整。
例如,做PPT时,不要想着一次就做到尽善尽美,而是先开始,用一个小时完成初稿,然后再对细节进行优化,避免在细节上无限拖延。
先完成一件事,比做一件完美的事更重要。
过度敏感导致内耗
有些人性格高敏感,经常对一些微不足道的信息过度解读,引发情绪波动。
例如,事情没做好,领导说了两句,你就觉得这是对自己的全面否定。
会议上主管的一个皱眉,你会整日思索“是不是对我失望了”。
同事没有及时回复你的邮件,你会胡思乱想,觉得对方“可能讨厌我”。
这种持续的情绪解读和内心戏,会耗尽你的心理能量,降低工作效率,形成恶性循环。
实际上,这是一种认知扭曲。
心理学上,有一种“读心术思维”:指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人的行为妄加揣测,从而得出不符合事实的消极结论。
过度敏感内耗的人,往往将“中性信息”解读为“负面信息”,将“他人的建议”视为“否定”,这种认知并非事实,而是被扭曲的。
那么,如何减少敏感带来的内耗呢?
① 进行事实核对。遇到让你敏感的事情时,将假设与现实进行检验,问自己“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解读?”区分事实和解读,不要自己吓自己。
② 建立情绪缓冲期。不要立即对感知到的信号做出反应,你可以物理隔离,去喝杯茶,上个厕所,或者给自己几分钟的冷静时间。
③ 通过正念冥想训练,避免情绪上的过度反应。
最后,我想说,工作上的不适感并非要消除的信号,而是要解读的信息。它们告诉我们哪里需要调整,哪里需要成长。什么是成长?就是把工作当作修行,借假修真,借事修人,不断提升、完善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92 测试
免费测试
454 测试
立即测试
1891 测试
立即测试
711 测试
立即测试
1054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