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你感觉舒适吗?你是否身处一个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如果是,能否放空一下,想想这些小情景?
想象一下,
如果书桌没有收拾整洁,或书本摆放得并不整齐,你可以静下心学习吗?
如果你热爱画画,而画稿上不巧被无意划了一笔,你会放弃即将大功告成的画作,重新来过吗?
那,如果此刻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经历过最好的情绪状态,你会用哪个词呢?
是快乐、激动、欢喜,还是……完美?
或许,完美就可以概括这所有象征积极正面的状态?
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完美主义。
01
关于完美主义
完美,乍一听,就是“美好”的代名词,它解释着字典里的“所有”,代表着令人满意、没有瑕疵。
而在心理学中的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人格特征,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完美无缺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衡量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在意。
它或褒或贬:高目标无疑可以激励我们付出更多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但它也可能促成许多不惜代价的努力过程,导致不必要的负面情绪长时间输出。
正如德国学者DE Hamachek曾提出的两类优化主义:
积极(正常)完美主义(Normal Perfectionism):TA们追求进步并从中获取满足与乐趣;面对失败,TA们会难过懊恼,也会偶尔拖延,但TA们可以仍旧保持自尊,调整自己。
TA们正视自己的努力,而不以结果为唯一评价。此时,完美是好的,是最优的。
消极(神经质)完美主义(Neurotic Perfectionism):TA们总为“过高”的目标付出;因为自我感觉的否定与挫败,TA们不愿面对失败,TA们会害怕、会逃避。
所以……此时,完美实则带来了缺憾和压力。
所以……完美≠优秀
02
完美主义VS完美主义拖延症?
如果正在赶due的你想着今晚完成一篇长论文,并对资料搜集与写作布局做了“周密”的计划;可刚准备动笔时,你发现专业文献的查询没有想象中顺利,好像自己原本精心的计划被打破了……
此时的你会继续自己的灵感坚持完成写作?
还是逐渐分心,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与写作无关的事情上?
“反正我计划已经完不成了,还不如再拖一天!”
所以,高度关注完美所带来的好像并不是完美的结局。
而这类拖延实则是心理能量被消耗与意志力削弱所带来的结果:因为担忧自己高目标的完成度,因为害怕结果与预期不符,不完美焦虑让自己无法有效行动起来。
而渐渐,对失败的恐惧会让自己进入一个逃避的循环;渐渐,你会不敢冒险,你可能错过了人生中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完美,所以不想开始。”
“我只有完美,才值得被爱。”
完美的另一层是虚幻与脆弱。
03
如何OVERCOME完美主义
认识自我:
纵使过度完美主义会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承认自己拥有完美主义并不可耻。它是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它的很多积极方面以及它带来的精神都值得被保留。
改变认知:
其实不是投入更多时间or检查数遍就可以收获更好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慢慢转变思维,为自己减少无用的付出与担忧。
积极的自我接纳&认可:
其实人无完人,不是完美才值得被接受。有时候,或许自己做的不是那么好,但我们可以自我同情,自我鼓励。我们应该给努力过的自己一个拥抱:不是只有完美的结果才能被奖励,努力一样可以。
在主观世界中,完美可以代表最高的感受与状态,那是刹那间所有的合拍:
它或许是一眼万年,也可以是一天的尽兴。
它可以存在,但客观中,它并不存在。
或者说,大多时候,它也不需要存在。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
481 测试
立即测试
2210 测试
立即测试
611 测试
立即测试
812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