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遗传、养育方式和环境因素
作者:解心在线 2022-10-13 08:12:33 心理健康

(1)代际传递是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我们通常简单把原生家庭影响,归责为父母的养育方式。但要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控制基因、环境等干扰因素。可研究恰恰证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代际传递。

(2)良好婚姻和受教育程度高,可以阻断原生家庭负面影响

严谨地说,这一结论不是百分百适用,但有研究证明了这种关联性。这提示:走出原生家庭影响的2个方向:至少考上大学,提高自己受教育程度(能够从改变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环境等促进走出不良原生家庭);经营良好婚姻。

(3)青春期良好亲子关系,有助提高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婚姻

孩子成就和婚姻家庭,父母最关心的孩子人生两大任务,与青春期孩子建立好关系一举两得。反之,可能在两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1. 引言

精神病理和养育方式会跨代传递。代际传递,或一代人的个体行为和特征在后代中重复出现的程度,被报道为多种特征,如人格和精神病理、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体重指数、生活方式因素和健康,以及关系过程,如养育方式质量或离婚。由于复杂过程——涉及遗传和非遗传因素——而发生从父母到子女的传递。非遗传因素被称为环境因素;在非遗传代际传递环境中,非遗传因素也被称为“文化传递”。

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遗传、养育方式和环境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精神病理和养育方式的代际传递机制。我们还注意到精神病理和养育方式的代际传递,涉及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养育方式可能是精神病理传递的一个重要机制,反之亦然。我们将讨论在研究代际传递时,需要顾及的一些方法学考虑,重点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传递。

2. 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描述的是内在代际连续性,也可能是跨行为和跨特征的代际连续性。广义来说,代际传递源自父母特征通过DNA传递的遗传继承、文化传递,或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子女的特征。代际传递可以表现为:跨代影响同一行为或特征的同型连续性,也可以表现为跨代影响不同特征的异型连续性。根据Cavalli-Sforza和Feldman的研究,当父母(和其他家族成员)影响孩子的行为时,文化传递就发生了。

在本文中,我们以此为例,讨论从父母到孩子的遗传和文化传递,忽略父母辈其他家族成员的影响。尽管有时代际传递与遗传决定的连续性有所区别,并被定义为上一代在心理上影响态度、特征和行为的过程,但我们认为代际传递包括遗传和非遗传途径,认识到这两者可能相互交织,导致”基因-环境”关联。

3.代际传递的文化机制

精神病理和养育方式的几种传递机制已被提出。

首先,父母和孩子的共享环境,可能会影响双方的特征和行为。这种共享环境涉及更广泛的家族和家庭环境,如社会经济因素、家庭混乱和文化因素。父母和孩子住在同一街区和房子里,可能是激发代际连续性的因素。个体环境中的这种累积连续性,强化了某些行为或互动方式,从而维持跨生命历程和跨代行为模式。例如,低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会影响父母和孩子的攻击性。因此,跨代连续性通过共享相同的物质、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被强化。

其次,养育方式可以跨代传递,但也可以作为解释精神病理跨代传递的机制。养育方式是一种广泛和多方面的建构,指的是个体如何抚养他们的孩子,这也包括培养孩子的感受和认知。传统上,养育方式的两个核心方面是有区别的:一个与温暖、回应或支持有关;另一个包括控制或要求。

这两方面可能包括养育方式维度,特定于某些情形(例如管教策略),或特定于激发某些技能(例如情绪和调节)。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传递可能是通过模仿过程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观察父母的行为并模仿这些行为。与依恋理论一致的是,有经验的养育方式很可能会影响孩子发育和关系性内部工作模型,这可能会对父母自身行为和关系产生影响。

对于父母特征和养育方式之间,以及养育方式和孩子行为之间存在回顾性和前瞻性关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显示了充分证据。这通常被解释为养育方式在代际传递中,发挥中介作用的证据。关于这些机制的前瞻性代际研究很少。一项包括来自(外)祖父母、父母和孩子数据的前瞻性纵向研究,发现了父母监控和严厉管教的跨代连续性,但养育方式的连续性并没有介导外化问题行为的代际连续性。

相比之下,母亲和父亲参与对孩子的自我控制有直接影响,但父母自我控制对孩子自我控制,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然而,Dogan等人发现,青少年报告的养育方式,介导了父母与青少年之间反社会行为的纵向关联。此外,一项短期纵向研究发现,母亲15岁前品行障碍发作史和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之间,养育方式具有中介作用。因此,尽管养育方式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理代际传递的中介机制,但迄今为止的证据并无定论。

养育方式不仅可以看作是代际传递过程中的中介因素,养育方式本身也被认为是代际传递的。跨代养育方式的关联中,严厉和虐待的养育方式被特别报道。关于养育方式的代际传递,最老的观察来自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他们指出,使用虐待养育方式的父母,经常报告自己也被其父母虐待过。大多数研究确实报告了虐待和虐待史之间的适度关联。其中一些研究存在各种方法学问题,研究设计较弱的研究往往报告了最强的代际效应。许多研究依赖于无代表性样本,没有前瞻性设计,依赖于单一报告。

近年来,许多前瞻性研究解决了养育方式回顾性报告中出现的偏差。这些研究大多数集中在严厉和虐待养育方式的代际传递,但也有关于建设性养育方式的代际连续性报告。例如,Chen和Kaplan报告,在青春期受到有经验的建设性养育方式,与20年后自我报告的建设性养育方式(弱)相关。这种相关,部分是被诸如人际关系质量和心理失调介导的,但在青春期受到有经验的建设性养育方式,对自我报告的建设性养育方式产生的其余直接影响,被解释为特定角色榜样过程的表现。

多种社会经济环境、行为和特征(包括精神病理),已被确定为跨代养育方式连续性的中介因素。对消极和积极养育方式稳定性的潜在机制,已经进行了研究。各种前瞻性研究表明,经历消极的养育方式,促成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展,如反社会行为和抑郁,这反过来可能会增加下一代重复这些消极养育方式的机会。

相反,第2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功能,可以部分解释积极养育方式的传递。例如,一项从青春期早期到成年中期的前瞻性纵向研究显示,孩子在青春期早期与父母相处体会到满足感,与其成年早期的婚姻满意度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而这些又与成年中期个体使用建设性养育方式呈正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婚姻满意度和受教育程度占了建设性养育方式代际传递的大部分直接影响。

自我调节和社会功能这两个因素,可能在介导养育方式和精神病理的传递中特别相关。自我调节和社会功能对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功能都有持久影响。在学龄前和幼儿期表现出自控困难的个体,被发现健康状况较差,物质滥用较多,经济困难较多,犯罪率较高,成年后的养育方式质量较低。

相比之下,儿童早期的社会功能与青年人多个领域的结果相关,如教育、就业、犯罪、物质滥用和心理健康。有证据表明,自我调节受到养育方式的影响,因为养育方式可能介导自我调节的代际传递。此外,一项关于养育方式质量代际连续性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在每个时间点对第1代养育方式和第2代社会功能进行评估,并在20年随访中对第2代养育方式进行评估,发现社会功能可以介导跨代养育方式连续性。

这些例子说明了父母和孩子的特征、行为和养育方式过程的复杂交互动力,共同解释了代际传递。在第1代和第2代中,通过养育方式和精神病理相互关联的持续过程,父母的精神病理可能会导致适应不良的养育方式,而养育方式既直接通过榜样和内部工作模型(注:通过依恋类型)的过程传递,也间接通过影响其后代的精神病理传递。

大多数关于非遗传传递机制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这种传递可能被遗传因素混淆。重要的是,一些遗传敏感型设计的研究表明,在考虑了遗传过程之后,环境传递发生了。例如,双生子儿童的研究表明,从父母传递给青春期子女的焦虑、神经质、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显著直接环境传递。

4. 理清遗传和非遗传传递

父母和孩子拥有共同的遗传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特征和行为的代际传递。儿童的核DNA有50%来自于生物父母(所有线粒体DNA来自于母亲)。共享基因可能直接影响孩子和父母的行为,导致跨代行为相似。通过“基因-环境”关联,孩子和父母的共享基因组成,也可能与他们所遇到的社会环境相关。

例如,父母可能会将反社会行为的遗传倾向传递给孩子,同时提供虐待的养育方式环境,或者可能会将高行为控制的遗传倾向传递给孩子,并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基因型,与孩子成长环境之间的这种联系,被称为被动”基因-环境”关联。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养育环境可能与孩子的行为有关,但这种关联部分是由他们的基因相似性造成的。

孩子也可能唤起某些养育方式(唤起式或反应式“基因-环境”关联):孩子的基因型诱发父母行为(例如,特定养育方式),或者孩子主动寻求特定接触和体验。例如,当第2代基因型与第1代母亲的养育方式相关时,这可能表明一种唤起式“基因-环境”关联。Dobewall等人在一项全基因组相关研究中发现,子女的基因型与第1代母亲不耐受有关,但与他们自身热情和不耐受无关,这表明儿童会根据他们的基因组成引发特定的养育方式。

此外,当个体根据自己的基因组成选择特定的环境时,就会产生主动“基因-环境”关联。例如,研究发现,青少年受遗传影响的人格特征,会影响青少年对危险同伴、家庭和学校环境的选择,而这些环境又会影响物质滥用。这些”基因-环境”关联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解释代际传递的环境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遗传效应。

父母和子女共享的基因组成,也可能通过“基因-环境”相互作用来调节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子女拥有特定的遗传特征,那么环境只会影响某些特质或特征,就会产生“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或者,遗传倾向对发展某些行为的影响,可能取决于暴露在特定环境的影响。已有证据表明,“基因-环境”存在相互作用,例如抑郁症状:基因组成的个体差异与暴露在适应不良环境的相互作用,如慢性压力、应激或负性生活事件,以及适应不良养育方式,对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在代际传递的背景下,催产素受体型基因调节了早期暴露于母亲抑郁环境,与孩子青春期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被认为影响各类反社会行为发展的基因,有多巴胺转运体基因(DAT1)和多巴胺受体基因DRD2、DRD3、DRD4和DRD5,血清素转运体启动子基因(5-HTTLPR)和许多血清素受体基因,以及与产生代谢神经递质酶有关的基因,如儿茶酚- o -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和单胺氧化酶A (MAOA)基因,尽管这些发现中,有许多发现仍有待在功效良好的全基因组相关研究中重复。

一种“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与“单胺氧化酶A-虐待”相互作用有关:低活性单胺氧化酶A等位基因与反社会行为的关联,只存在于童年受虐待的男性中。其他可能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涉及到血清素转运体启动子基因和暴露在不良同辈在预测自我控制中的相互作用。

最近对候选基因的遗传研究,指出了母亲行为背后的四个系统,即多巴胺、血清素、神经肽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系统。许多参与多巴胺系统运行的基因,与负面和敏感型养育方式的差异有关,特别是与母亲行为有关。

同样,母亲行为与编码血清素转运体5HTT的基因变异、与催产素功能有关的基因和抗利尿激素基因的关系也有报告。除了这些遗传变异的直接影响外,据报道,这些遗传系统中的多态性也有“基因-环境”相互作用,早期生活逆境和母亲从自己父母处受到的照料质量,调节了遗传变异对敏感型养育方式的影响。

此外,在一项三代研究中,发现催产素系统与经验型养育方式相互作用,影响三代人之间的联结:报告了来自外外祖母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的母亲,仅在携带OXTRrs53576 G基因时,对婴儿表现出更多厌弃和较低催产素水平。相比之下,报告受曾外祖母过度保护程度较高的外祖母,仅在携带OXTRrs2254298 GG基因时,表现出较差的养育方式。被母亲报告较多厌弃的婴儿,仅在携带OXTRrs2254298 A基因时,才具有较高的催产素水平。

如上所述,我们注意到许多候选基因和候选相互作用的研究,正在等待在全基因组、功效良好的研究项目中重复。Duncan和Keller在一篇候选“基因-相互作用”研究的综述中得出结论:“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的功效不足。低功效加上给定“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假设的低先验概率可能表明:大多数甚至所有的主动“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发现,代表了I型错误(注:指弃真错误,拒绝了实际成立的假设)。”

5.表观遗传过程

除了遗传和文化传递的影响,表观遗传过程越来越被认为是参与代际传递的一种分子机制。基因表达部分被表观遗传影响调节。环境暴露可以改变功能性基因表达,而不改变相关的基因序列,并同样地影响行为。虽然到目前为止,对表观遗传过程作用的研究,通常集中在生理功能和疾病风险,但表观遗传也是环境因素影响心理社会功能的重要机制。基因表达的变化,举例来说,可能源自暴露于产前母亲吸烟、环境压力或重大情感创伤。

在纵向群组研究中检查表观遗传过程,可以揭示在关注基因变异时可能未被揭示的因果过程,以及可以阐明“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如何促进发育和代际传递。由于其在大样本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好的表观遗传过程研究指标是DNA甲基化,或调节基因转录的染色体化学涂层。DNA甲基化,涉及甲基团(CH3基团)在基因启动子区域内的胞嘧啶-磷酸-鸟嘌呤(CpG)基团中,加入胞嘧啶的过程。这种DNA结构变化,导致基因转录变化。调控序列的低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增加有关,而甲基化增加与转录抑制有关。

通过检查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基因特异性甲基化变化,并将这些甲基化变化与心理社会环境变化联系起来,不仅可能检查表观遗传是否以及如何由儿童生活中重要环境的变化而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而且还可以检查这些表观遗传过程是否参与调节遗传或环境危险因素与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关联。

例如,DNA甲基化水平易受暴露于生活逆境的影响,如暴露于儿童受虐环境,并在改变“下丘脑-垂体-轴”反应中发挥作用(HPA)。“下丘脑-垂体-轴”反应影响对环境的适应。此外,甲基化水平的个体差异也可能部分由基因差异解释。

动物研究和更加有限度的人类研究表明,早期逆境(包括社会经济劣势和母亲照料)影响基因表达和神经功能,从而促进代际传递。这些研究显示了环境因素(包括亲子互动和社会经济劣势)如何影响表观遗传机制以及自身(养育)方式。例如,研究发现母亲早年的人际暴力和虐待经历,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有关,这反过来又与和孩子互动时的神经反应有关。

此外,表观遗传变化本身是可遗传的。通过复杂的生理过程,父母不仅可以将基因特征传递给孩子,还可以将表观遗传特征传递给孩子,特别是如果这些表观遗传特征是基于极端压力和危及生命的经历。

正如所指出的,大多数检查表观遗传代际传递的研究都是基于动物模型,因此尚不清楚人类是否存在代际表观遗传。少数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传递也可能发生在人类之间。例如,一项针对22名大屠杀幸存者及其(成年)子女的横断研究发现,大屠杀暴露与糖皮质激素受体敏感型基因编码中的胞嘧啶甲基化有关。

一项对1944 - 1945年荷兰饥荒幸存者的孩子及孙辈的研究发现,产前暴露于饥荒的人与未暴露于饥荒的人相比,DNA甲基化持续变化。尽管这些研究无法区分表观遗传继承、选择过程或社会传递,但它们提供了一些证据,表明与早期逆境相关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后代,这种影响既独立于后代的生活经验,又与后代的生活经验相互作用。

总体而言,对人类代际传递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Lomanowska等人提出了一个模型,其中基因和环境的主要影响、两者相互作用以及表观遗传的中介效应,共同塑造了养育方式。在他们的模型中,亲代基因可能通过被动和主动的”基因-环境”关联,与亲代环境相关。

此外,(外)祖父母可能会影响亲代表观基因,进而影响亲代行为。由于(外)祖父母的行为导致的甲基化模式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催产素、血清素和皮质醇系统的功能变化,这可能会诱发不敏感型养育方式。遗传自(外)祖父母的亲代易感基因,可能调节这种中介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亲代行为的影响。

现在需要进行纵向研究来进一步探索这些人类机制,从而考虑表观遗传过程和当前社会和环境因素。

6. 代际传递的调节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特征

尽管有证据表明精神病理和养育方式的文化传递,但与基因传递的影响相比,文化传递趋于弱或中等影响。代际传递可能不会发生在所有家庭中,有些孩子似乎比其他孩子更受父母行为或特征的影响。因此,重要的是不仅要关注特征和行为代际传递的潜在机制,而且要理解跨代不连续。因此,研究也集中于了解可能增加或减少代际传递机会的因素。

在增加代际传递机会的条件中,包括低社会经济地位等环境特征。父母关系的各个方面,如婚姻地位、关系质量和伴侣暴力,也被发现可以调节抑郁、外化行为和养育方式的代际传递。

此外,子女伴侣关系的质量调节了代际传递。有趣的是,也有证据表明伴侣关系质量的跨代连续性,然而,即使父母的婚姻质量是负面的,那些拥有高质量伴侣关系的子女,也可能能够打破代际传递循环,表现出积极的养育方式或行为。一项元分析显示,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之间某些安全稳定型滋养关系,如浪漫的伴侣或共同抚养子女,或成人社会支持资源,降低了虐待连续性。

在孩子特征中,性别是代际连续性的一个潜在调节因素,因为一些研究发现,与儿子相比,养育方式和精神病理的传递对女儿更强。然而,这种性别的调节效应并不总是被发现,一些研究甚至报告,在养育方式的连续性方面儿子强于女儿。儿童年龄也被认为是一种调节因素,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影响更大。

据报道,儿童气质、情绪调节和压力反应也能调节体罚和敌意型养育方式的代际传递。这些结果表明,孩子的气质影响父母敌意的代际连续性,但它们也可能表明,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同易感性:环境影响敏感型个体会受到负面环境的不利影响,并从支持性环境中受益。因此,对于那些易受环境影响的个体来说,代际传递可能性更大。

总之,代际传递的发生是由于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尽管有大量证据,解释代际传递的中介过程和加强或削弱代际传递的调节因素,但许多关于代际传递的研究受到方法学限制的阻碍。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