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地竞争、比较,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价值。
就像钟表上的齿轮,不知道终点在哪,却仍疯狂旋转。
可齿轮的结局,注定是在极速的旋转后,磨损得失去棱角。
然后,被替换。
我不愿走向这样的结局。
所幸,在鼓足勇气求助后,我终于挣脱了“齿轮”的角色,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如果你也在追逐中迷失、怀疑、失去自我。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些力量。
01
30岁的分岔口
我一直在往下坡走
2019年底,带着无法晋升的不甘,以及被同事揣测、议论的伤疤,我离职了。
没想到,因疫情暴发,新工作最后不了了之。
随后,带着这些年攒下来的经验、存款和一腔热血,我开始创业。
我想,既然职场中没法再往上走,那就自己开拓通向成功的路吧。
可是,没找到的方向的人,做任何努力,都只是无用功。
2020年,在危机感的驱使下,我付费报了很多课程,想着尽快“精进”自己。
可一年下来,激进又浮躁的我,只学完了一门课程。
而创业,也在我对自己和形势的过度高估下,全线崩盘。
只留下所剩无几的存款,和一堆烂摊子。
那段时间有多痛苦?
一开始,不管是谁关心我,我都控制不住戾气,向他们倾泻内心的痛苦与愤怒;
接着,我逃避跟所有人交流,躲在电视剧的世界里,一部接一部地刷,又哭又笑。
把自己困在一方天地,在自省和摆烂中反复横跳。
直到一天,我得知自己敬爱的前领导,竟在背后评价我:“能力一般,还爱出风头,肯定走不远。”
那些扎心的字眼,让我开始思考:
这么多年都在为成功自虐式付出,可我到底得到了什么?
似乎,除了一身的病痛,一无所获。
我想,我不能再这么萎靡下去。
我要赶紧振作,站得更高,去打脸那些看不起我的人。
我开始读心理自救书籍,找朋友倾诉、交流,以为只要坚持这么做,就能有所好转。
可事实是,我做不到。
在看到身边的人都活得比我成功时,那些从书里学来的办法一点儿都不起作用。
我总是上一刻才在对方的安慰里振作,下一刻又会因为对方的优秀而焦虑、自责。
就在我处在崩溃边缘时,一位朋友推荐我去做心理咨询。
她告诉我,她也有过这样的阶段,没走不出来,结果抑郁了。
好在,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她成功走了出来,恢复正常生活。
“有机会一定要试试,你也能发生不一样的改变。”
她的变化确实很明显,她的话,也一直印在我的脑海。
犹豫一周后,我预约了心理咨询。
想看看,如此迷茫痛苦的我,能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发生什么改变?
02
那些羞辱的话
都扎根在我的脑海
进入咨询室前,我燃起了很多情绪,有害怕、有焦虑、有期待、有好奇……
我不知道是否能准确地描述出自己的困惑,问题与痛苦。
毕竟,连我自己都弄不懂自己。
但坐下后,咨询师的所言所行,就让我慢慢平静了下来。
她先不疾不徐地向我讲明了咨询过程的保密性、安全性。
然后,微微侧耳摆出倾听的姿态,温暖而专注地看着我,说:
“你可以说出所有你想说的,在这里,你是安全的。”
我开始一点点地讲出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
在这期间,有一个细节,每每想起,还是觉得很特别。
在我倾诉时,她不曾像其他人那样,着急地打断我,提出自己的建议。
而是目光紧随,恳切地关注着我。
那是一种,能被全身心倾听、理解、共情的温暖。
是我在过往30年来,都没有体验过的“被看见”。
这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
透过她的目光,我也开始去看我自己,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怎样继续我的人生。
后来我们聊到,我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是个失败者,身边的人都比我好太多了,他们一定很看不上我。
她很认真地看着我,说:
“可是,我看到了你身上的很多优点。你勇敢、坚韧,面对这么多的恶意,你还是选择了像勇士一样面对,不是吗?
而且,在你的描述里,朋友们都是关心、支持你的。那么,那些糟糕的评价,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这段话,就像一道惊雷,唤醒了被无意识控制的我。
我终于看清,在我生命里的最大恶评者,是我自己。
看到了问题后,咨询师并没有像朋友一样,给出各种建议。
而是牵着我,往更深的“我”走去。
比如,她会设置场景,让我和心里的批评者直接对话。
有一次,批评者对我说:“你工作不努力,事业也不成功,比你的朋友差多了。你这个一无是处的loser。”
我:“这只能说我还没找到自己的热爱和方向,所以不够努力。可能我的才能确实有不如朋友的地方,但这怎么就能证明我是个一无是处的loser呢?”
批评者:“你没有什么地方是出色的,这就说明你毫无价值。”
我:“我确实没那么出色,没有千万存款,没拿过最佳员工。可能目前我确实平凡,但这也不能证明我毫无价值。”
批评者:“你没什么人缘,那些同事都在议论你,说你坏话,连领导都不认可你,这说明你肯定有问题,你就是个废物。”
我:“是,我是融入不了他们,可我的世界又不是只有他们,我为什么要因为他们的不喜欢,认定自己是废物?你根本证明不了!”
在和批评者的不断“对线”中,我逐渐唤醒原本被“封印”的能量,感觉到自己慢慢有了力量。
也慢慢意识到,我把自我的价值感,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上,投射于世俗定义的成就和地位,不断卷入和他人的对比。
却长久地忽略自己的感受,压抑着内心的不安。
从那以后,我开始试着关注自己。
做事情前,只问自己,“我想做吗?我喜欢吗?我从中能得到快乐和成长吗?”
如果答案是“是”,那就为了自己去拼命做;
如果答案是“否”,哪怕所有人都在追逐,我也可以摆烂,不行动。
03
或许,
他们没有那么爱我
当然,咨询的过程并不总是温暖、平和的。
有时候,它起作用的瞬间,可能是扯下“遮羞布”,让你直面“血淋淋”的真相后,再缝合的时刻。
聊到童年时,因为之前读过心理书籍,接触到心理学的知识,我便主动说到:
“我的原生家庭挺好的,从小到大没受过什么虐待,爸妈也挺爱我的。”
可随着咨询的进行,咨询师却能敏锐地察觉,那些对我造成影响的细节。
小时候,有一年春节回家,我跟着堂哥堂姐们玩得正开心,笑得前仰后合。
爸爸却突然过来训斥,“还能笑这么开心?不看看哥哥姐姐考多少你考多少?”
当时的我,像突然被泼了一盆冷水,愣在原地,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
讲到这时,我眼泪突然涌上眼眶。
然后下一秒,马上向咨询师解释:
“爸爸很爱我,也一直很用心地培养我,他只是有些严格,那次我确实没考好。是我做的不够好,才会得不到他的认可。”
咨询师说:“我注意到,讲到自己还不够好的时候,你皱了眉,那时候,你升起了什么情绪?有没有感觉到,这么多年,你似乎一直将爸爸摆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以他的评价作为你的准则?”
这些话戳到了我,眼泪终于冲了出来。
是的,我认同爸爸,所以连带着认同他对我的不认同:“你做的还不够好,你比兄弟姐妹差远了……”
所以,当做不到他的期待时,会否定自己的所有。
并编出一个能被爱的理由:“只要我做得足够好,爸爸一定会爱我。”
可我的皱眉,已然“暴露”了,“我”并不认同。
在咨询中,这个“遮羞布”终于被扯下。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真相:
我的父母,可能没有那么爱我。
过去的时间里,我在一次次次的自我攻击下,习惯性地讨好别人,隐藏真实的自己。
用一腔孤勇的付出,去求取他人的认可。
可连我自己都不接纳、认可自己,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还好,在咨询中,我获得了更深认识自己的机会。
澄清我混沌的感受,看见那个真实的“我”。
然后,改变就此发生。
04
成为自己后的人生
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咨询的第三个月,我就重拾了振作的勇气。
也许没有完全从自我贬低和自卑中走出来。
但我确实变得更自信了:
我相信,也发现自己有能量激发自己的潜能,也能为自己的每个决定负责。
如今,写下这段经历的我,开始过着与3年前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不再只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就、地位,把关注点放在了自己和家人的身上,珍惜身边还有他们的时光;
我不再为了合群、被认可掩藏真实的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敢于拒绝;
我探索到了真正喜欢的事业,并为此努力着;也收获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跟这个世界有了真实而舒服的连接……
最后,我想跟很多像我一样迷失自我,经历着挣扎的朋友说: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好,你只是还没找到自己。
愿你能温柔对待自己,也祝福你,早日看到自己的力量,越变越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454 测试
立即测试
1198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立即测试
1129 测试
立即测试
48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