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内卷化"定义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02
“内卷化"与当今社会
今天我们重提“内卷化”却是源于当下的社会现象。
表面看来,社会越来越成熟了,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沉寂了。事实上在沉寂的表面,却掩盖着一个严重地“内卷化”现象。
有些人已经习惯了多年来形成的竞争模式,自己从上学到就职工作,永远都在通过竞争和名次来给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到了下一代还要努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却忘记了确认起跑线的位置;
有些人忙碌了一辈子,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就又开始操心儿女结婚的事,结了婚又要操心什么时候要孩子,然后就计划着退休后怎样安排时间去帮忙带孙子孙女,全然忘记了哪些是儿女的事,哪些是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都在抱怨996的加班方式,却又在其中无法跳脱,外界看来是忙得欢快,自己都不清楚其实结果并没有因为忙碌而精彩,反而可能会因为过分紧张忙碌而导致漏洞百出,更多人的能力和状态被锁死在这种无效重复的循环里。
一旦我们陷入到这种“内卷化效应”中,生活或工作就会固化为一种周而复始的“驴推磨状态”,既没有变化也没有提升。
社会并不会因为“内卷化”的出现而停止发展,当中的我们却有可能因为“内卷化效应”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竞争力,直至没有了生命力。
03
怎么避免“内卷化效应"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结果出现呢?
首先,我们要在循环往复的工作中不断反思,复盘。
想要改变,必然需要先发现问题。
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旅程,生命的意义在于成长。
我们要在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清晰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变化,以至于在生命的终点处能够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回应,什么是让自己最满意的,什么是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的。
有了这样的目标,也就有了检验的标准,反思也就有了方向。
其次,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
有些人从学校一毕业就彻底地放弃了学习,工作中自始至终都是用老一套的方法来对付,所有的方法和技巧都是敷衍。这样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要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是对自己和家人缺少责任感。当一个人对自己对家人有责任感的时候,他会努力去改变;当他对社会有责任感的时候,他会主动去担当更多,越大的责任感带给人的改变动力就会越强劲。
有人会期待跟着别人走出迷途,殊不知上天根本不会给任何人准备这样的指引,所有的人最终都要靠自己去找那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后一点,就是要寻求改变。
经常有人说,“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在于明白的是别人的道理,生活却是真实的自己。只有你在生活中不断挑战自己的过去,让自己在现实中展现出和之前不一样的状态,才能不断拓宽自己面前的道路,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的机会。
“内卷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状态,“内卷化效应”也是常见的社会情绪,只有我们不断保持觉知的状态,用敏锐的触角去感知社会才能真切地了解自己的该有的状态。
持续学习,让生命保持流动,就是避免“内卷化效应”的最好方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
571 测试
立即测试
1111 测试
立即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559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