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渴望快乐,却总是难以找到那份愉悦;当我们力图消除愤怒,却无法压制怒火的涌动;当我们渴求入眠,却常常辗转难以入眠……
明明我们认为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但那些反向的声音似乎总是在我们脑海中回响。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不听从我们的支配,却似乎自行决定走向相反的方向?
研究发现,当我们处于心智疲惫状态时,试图控制情绪反而会令我们更加沮丧。
在认知心理学中,心理学家引入了两个概念,即“意向性”和“监视器”。意向性代表我们想要采取的意图,也是负责精神控制的部分,然而监视器表面上是帮助意向性的,但实际上常常会适得其反。
比如,当有人告诉你从现在开始不要想象粉色大象,你的意向性告诉你不要去想,但监视器却在警惕是否有粉色大象出现,这样你的大脑中就同时存在两个画面,一个是粉色大象,一个是试图赶走它。
监视器操作在潜意识中,也就是无意识处理,这更像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所述的“系统1”操作,即快速且难以控制。
心理学奠基人弗洛伊德认为,口误是无意识的表现,可理解为我们的意向性在进行精神控制的迹象,也是了解自己潜意识的途径。例如,当家暴者公开强调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时,监视器正在严密监视家暴的画面这时容易造成控制资源匮乏,导致口误。
你是否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情况,越想保持认真时越容易犯错误?这是因为我们的精神控制资源有限。
韦格纳等人(1993)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认知负荷下时,会出现意志力不足的现象,进而当我们试图进行精神控制(例如在不开心时让自已变快乐)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什么是认知负荷?
当我们的大脑在运行,例如学习、工作,其至只是担心某事时,都会处于认知负荷状态。可以理解为大脑的认知控制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在思考或情绪紧张时,这些资源就被占用了,这时再试图让大脑进行其他任务就会更加困难。
例如,一个抑郁的人情绪低落,大脑里可能涌现各种负面想法,想知道为什么自己不开心、发生了什么事、能做些什么、自己为何如此无能等等。他们试图让自己变开心,努力做些事,但却发现效果不佳。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对抑郁症患者说“要快乐一点”或“要开朗一点”是不起作用的。因为此时他们的大脑正被抑郁的思维所占据,监视器紧密关注着各种抑郁情绪。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既然我们知道认知负荷会影响精神控制,第一步就是尽量诚轻认知负荷,即最流行的正念(mindfulness)方法。正念有助于将自己的感知回归到当下,但需要长期练习,大脑才能逐渐适应。
第二步是不试图去主动精神控制,不要试图控制自己的思维,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不去精神控制,监视器就不会激活,这也能防止反向的想法产生。
第三步是采取反向策略,故意引导自己进入不需要的状态。例如,当失眠时,不要试图强迫自己入睡,而是允许自己保持清醒状态;当害怕时,主动面对恐惧,逼自己应对。
在咨询中,我常常使用类似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可能令人产生疑虑即不试图控制是否会使情况变得更糟。但我们发现,当不再与自己的情绪对抗时,意志力才能逐渐恢复,原来的情绪状态也会渐入平稳,此时精神控制在较低的认知负荷下能够更好地运作。
当我们更加自然地进行某些活动,而不是刻意去控制时,我们会更轻松地取得成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过分努力会适得其反的原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141 测试
立即测试
437 测试
免费测试
1198 测试
立即测试
162 测试
立即测试
111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