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猝死频发,容易致命的“运动成瘾”,不容忽视!
作者:解心在线 2022-10-12 08:08:00 心理健康

01

跑马拉松猝死背后的“运动成瘾”,常被忽略!

10月7日,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网上曝出一则不幸的消息:53岁的华为监事会副主席丁耘,在28公里长跑后,突发心脏病导致猝死。

有认识他的人在网上发表了悼念文字,说丁耘日常热衷于马拉松运动,休息时间几乎都用在跑步上了。

马拉松猝死频发,容易致命的“运动成瘾”,不容忽视!

无独有偶,最近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位爱好运动的“王军辉”,他在国庆7天,跑了7个半马,还曾发朋友圈庆祝,结果也不幸猝死了。

马拉松猝死频发,容易致命的“运动成瘾”,不容忽视!

马拉松猝死频发,容易致命的“运动成瘾”,不容忽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两件事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平时身体素质那么好的人,怎么会猝死呢?不少媒体采访医生,向大众科普会增高猝死风险的不良习惯和躯体隐患。

不过,我作为一名精神心理医生,看到这些新闻后,我想到运动性猝死的背后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精神心理因素——运动成瘾。

很多人会疑惑:运动也会成瘾?在提倡多运动、运动有益于心身健康的当代社会,喜欢运动、运动成瘾了,难道不是好事吗?

其实,热爱运动也分良性和非良性的。良性的热爱运动、持续运动,我们可以称之为“运动上瘾”,指的是个体在运动中享受到快乐,能把握好运动的度,运动不会对其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运动对其是利大于弊的。

但如果个体虽然热爱运动,但难以把握好度,无法自控地过多地把时间、精力都放在运动上,不但影响了身体健康,还影响了工作、家庭关系和承担家庭责任的话,这就属于病理性的“运动成瘾”了。

比如过度跑步导致膝盖受损、过度疲劳,甚至引发运动性猝死等等,运动成瘾的危害其实非常大。

在心理学界和运动医学界,很早就就有学者注意到了非良性的“运动成瘾”这种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运动依赖”。但精神医学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只有小部分精神科大夫关注到这个现象。

比如有精神医学专家提出,运动成瘾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运动形式刻板,也就是几乎每天都必须按照固定的形式、时间进行运动,不管身体状态如何都要坚持;

2、运动是生活的重心,干扰了日常安排和生活方式,没有足够精力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活动;

3、运动量逐渐不断增大,有时虽然会因为过度疲劳而休息几天,但之后会再增加运动量;

4、一旦没法达到预设好的运动量,心理状态会失调,比如坐立不安,沮丧消沉、焦虑不安,容易愤怒等等。也就是出现了明显的戒断症状。

5、哪怕家人、朋友劝告,运动已经影响到了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患者也不理性控制,仍然过度运动。

严重的运动成瘾还可能导致人格上的异常,比如冲动、偏执,将运动比如说“跑马拉松”当做了一种信仰。

02

为什么运动也会导致病理性的成瘾?

那为什么运动也会导致成瘾呢?多数学者认为是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生物学因素方面,运动本来就会促进人体内啡肽和大麻素的分泌,让人产生放松感、愉悦感,所谓“运动使人快乐”,这是有生物学基础的。

不过,很多事情都能让人愉快,为什么有的人偏偏对运动成瘾呢?所以,从多学科诊疗(MDT)的角度来看,运动成瘾更加主要的原因是心理社会因素,具体来说,是病理性记忆导致的。

这里说的病理性记忆又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是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主要指热衷于运动带来的过度夸奖和社交上的满足感。

现在马拉松活动在很多大城市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多业余选手非常热衷,参加前后还会发朋友圈。

马拉松其实是一种极限运动,这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参加的。所以无论成绩如何,一名业余爱好者参加了马拉松,往往会赢得朋友圈大量的点赞、夸奖。如果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那更是如此。

很多马拉松活动或群体在比赛后,会举行庆祝活动,大家一起吃饭、喝酒,互相支持,对成绩好的选手表示祝贺。跑步者会获得很多人的羡慕,甚至是吹捧。

这些来自外界的过度夸奖很容易让跑步者飘飘然,内心非常享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这会促使他们不愿意有丝毫的放松,更加努力地维持这种光环。

而且,这部分人有可能从小就接受过过度夸奖,比如成绩好,是个学霸,经常得到父母、师长的表扬。到了参加工作后,他们的表现可能无法再像以前那么突出了,但仍然非常渴望被外界夸奖的感觉,再加上一些其它因素,便转而在跑马拉松中实现了这种感觉。

马拉松猝死频发,容易致命的“运动成瘾”,不容忽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像文章一开头说到的,7天中跑了7个半马、却不幸猝死的老人王军辉,有消息说他是清华毕业的,放在当年绝对是个天之骄子,很可能从小接受身边人的过度夸奖。

那他参加工作后,或者退休后,在生活中这种过度夸奖可能骤然减少,但他仍然非常渴求。又因一些机缘巧合,他发现跑马拉松可以满足这种心理渴求,获得大量亲友的佩服和点赞。于是他失去了理性,超负荷地运动,最后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还有一种关于运动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比较特殊。

有的人跑马拉松,或者大量运动,一开始是为了减肥、塑造优美体型,也确实通过运动实现了。

不但如此,他们还因此得到了外界的过度夸奖,别人夸他们“有毅力”“最近变瘦了特别好看”等等。

对于特别在意外形、体重的人来说,尤其是女性群体,运动带来的收益,外界的过度夸奖,也容易形成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

第二,在病理性的正性情绪背后,往往还有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为什么有的人运动前后爱发朋友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一被别人夸奖就飘飘然,内心极度地满足?

这很可能是他们在成长经历中遭受过相关创伤,导致他们内心深处有自卑,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和目光,希望得到认可。

比如有的人可能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指责、否定,长大后在事业和人缘方面也不太突出,甚至可能在家庭关系方面也不理想,他们难以在这些方面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可运动时往往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同伴的支持,并从中找到满足感和认可,他们就很容易沉迷、成瘾。

还有像那些通过过度运动来减肥的,他们疯狂运动的背后,其实是过去因为肥胖而遭受过心理创伤。

比如我们接诊的一名患者,她体型本来就有点胖,成长过程中多次被同学嘲笑、起外号,还被父亲在无意中揶揄过。后来她被诊断双相障碍,服用抗精神病药等,引发了代谢综合征的副作用,变得更加胖了!

这名患者完全接受不了,为了迅速减肥,她开始了不科学的节食和过度运动,拼命地跑步,很快膝盖就受伤了,运动量不得不降低。结果这又引发了她的焦虑,觉得不能运动就没法减肥了,进入了恶性循环。

所以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运动成瘾和神经性厌食症有关系,大约48%的神经性厌食症女性患者可能伴有运动成瘾。而每周跑步超过30英里的女性中,其中有25&可能患有神经性厌食症。(《成瘾医学理论与实践》,郝伟 主编)

哪怕她们已经非常瘦了,但仍极度恐惧发胖,不停地通过过度节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

其实,除了运动成瘾之外,还有一种成瘾也容易被忽视——学习成瘾。可能很多人又要奇怪了,学习也会成瘾?很多父母都巴不得孩子热爱学习,要真的成瘾就好了!

其实,学习成瘾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热爱学习、阳光积极的样子。而是患者在学习上有扭曲的认知,甚至把成绩看得比命还重要,过度地将精力、时间放在学习上,导致睡眠不足;而且一旦达不到学习目标或被迫停止学习时就焦虑、烦躁、发脾气,严重影响了心身健康。

除了以上分析的因素以外,如果患者的运动成瘾主要体现在跑马拉松方面,那还有可能有另一种特殊的心理因素。

很多马拉松爱好者非常追求那种“突破身体极限”的感受,就像攻克了一道巨大的难题一样,会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兴奋感,认为自己特别强大。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的逆商,“连身体的极限我都突破了,还有什么挫折能打败我?”有部分抑郁症患者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改善了情绪症状,增强了自信心和抗压能力,就有这方面的因素。

可是,如果过分追求这种极限体验,一次又一次把身体推到极限,可能会错误地以为自己能突破每一次身体极限,以为每一次突破以后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殊不知,这有可能是真正的身体极限,导致了运动性猝死。

像上面在7天内跑了7个半马的王军辉,这种高强度的运动量、他过分追求这种目标和成就感的背后,就几乎可以肯定他属于运动成瘾,而且对于自己的身体极限有偏颇的理解,最后导致了悲剧。

03

如果身边人可能运动成瘾,

这样做可降低猝死风险

所以,病理性运动成瘾背后,其实有很多心理社会因素,如果不注意到这些心理根源,只是一味地劝告患者要节制、适可而止,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如果我们发现身边的人非常热衷于运动的话,有可能属于运动成瘾的话,最好多加留意。

一方面,最好建议他们定期接受身体检查,看是否有运动性猝死的躯体隐患。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上面所说的“运动成瘾”的特征,初步判断他们到底是良性的运动上瘾,还是非良性的、病理性的运动成瘾。

马拉松猝死频发,容易致命的“运动成瘾”,不容忽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如果对照后发现,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真的达到了运动成瘾的地步,那该怎么办呢?

第一,首先树立一个理性的康复目标,或者说运动目标。我们不可能彻底戒断“运动”这个行为,这也是不理性的、走极端的。

所以,我们追求的目标应该是良性的“运动上瘾”。我们享受运动,但能够及时地、理性地停下,不对社会功能、身体健康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第二,家人、朋友、同事和运动时的同伴,要有意识地降低对“运动成瘾”患者的过度夸奖。比如不要频繁地为其庆功、朋友圈点赞、表示羡慕,这可以降低他们在运动中形成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对于朋友圈里特喜欢跑马拉松的,担心有运动成瘾的,少给他点赞,如果他是运动成瘾,我们的点赞会强化这种行为,会增加他们运动猝死的风险。所以对于这类情况,点赞要谨慎!

相反,家人、朋友们可以多发现患者在其它方面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和认可,让他们在其它领域也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转移注意力。

第三,很多运动成瘾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如果有的话,这些精神障碍也一定要及时重视、解决,及时接受专业化的治疗。

第四,家人和患者都要看到“运动成瘾”背后的心理根源,尤其是上面分析的、深层次的心理创伤。如果能发现具体的创伤事件,尽可能想办法去修复。如果家庭氛围不良的,尽快改善家庭关系。

第五,患者要有意识地学会自我肯定,不要过分依赖外界的肯定。还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把专注点放在事业、家庭和自我能力提升上,不要过度依赖运动带来的成就感。

当然,如果运动成瘾已经导致身体损伤的,必要时要接受运动康复治疗。

如果通过以上方法,还是无法明显改善运动成瘾的话,那问题可能相当严重了,最好寻找在精神医学、心理学、运动成瘾方面有所了解和干预经验的机构,接受专业的治疗。

运动、学习,在大众看来,都是非常积极有益的事情,这也导致很多运动成瘾、学习成瘾的患者缺乏自我觉察,甚至出现了执念,认为自己的行为就是合理的、正确的、应该得到认可的,并错过了最佳的调整或干预的时机。

但其实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有令人感到愉悦、放松的行为,都有成瘾的可能性,并对正常生活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希望大家具备这个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真正健康、有益的运动和学习,让这些活动为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增添色彩,而不是导致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