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注重环境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社会心理学讲述了潜移默化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对于他人表情的认知、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乃至于对于自己所作所为的动机和原因的认知,都影响了我们是否要继续做这件事。通过对一个行为建立完整的认知架构,来决定我们日后的行为模式。
这里其实有个很好的例子,晨光是个非常贪嘴的人,甚至有咬人来表达自己的喜欢的习惯,而且会非常想把什么东西放到嘴里,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周围人都开玩笑说菲尔缺锌,老人说缺锌会喜欢啃东西。
后来从母亲那里了解到这样一件事:父亲不会照顾孩子,但是又非常喜欢女孩,母亲上班的时候,父亲不知道怎么教育算是好的,在我还满地乱爬的年纪,晨光的父亲看到晨光在地上乱爬或者往嘴里塞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立刻一巴掌扇过去,觉得孩子的异常行为打哭了就记住了,下次就不再犯了,可以说我几乎是被打大的。
于是不知不觉就有了这样的毛病,不过长大后自己其实能克制得住,父母也就觉得无所谓了,反正并不会在公共场合这样做。
2. 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教育
不要以为诱导式教育是只会出现在学校的地方。其实所谓的诱导式教育,指的是以“启发”为核心,以“引导”为辅助,启发孩子的思维和行动力,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并且与教育人产生一定的互动,从而达到“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目的。
所以,当父母的同样要善于使用诱导式教育的办法。但父母往往会用一种简单粗暴的“否定式教育”来教育孩子。
什么是“否定式教育”呢?
其实很简单的例子:你就是不能做这件事情,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个事情无论如何你都不可以做,你不能有这个东西,你不配,你就不能体谅一下我们的辛苦吗……
这些带着负面和否定意味的言论如果从小充斥着孩子的心灵,即便日后慢慢的知道了这些话本来含义,但是这种否定对于积极性的打击,时间长了却会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让一个孩子的内心变得敏感脆弱和自卑,更加容易不认同自己,转而向讨好他人而出发,认为别人喜欢的和允许的才是对的,而不会去想事情本身是否正确。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这种非常主观臆断的否定性的话,而是要学会公正的、循循善诱的去引导孩子。比如把“这个这么简单你都不会”换成“试试看,不行我们就换一个,行的话我们就继续。”
3. 避免过分指责或者过分的宽松
无论是“躺平”还是“内卷”都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尽管现在很多时候更流行内卷,尤其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但是我们可能反而因此忽略一个问题:这真的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吗?
我们往往容易带着某种看起来非常正当的理由要求孩子必须以何种严格的姿态来完成某种事情,无法完成甚至会带着某种惩罚,比如必须考到什么成绩、必须学什么专业、必须进行怎么样的课外辅导、必须去做什么特定的事情等等。这些事情孩子们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根本不喜欢,但是却屈服于父母的威严之下。
还有一种类型则完全相反,也就是完全的放纵,这里用一个发生在晨光身边的事情来举例子:
晨光的小舅结婚相对来说比较晚,也众望所归的有了一个儿子,所以非常的开心。但是不论是小舅还是小舅妈都有很多不太好的习惯,抽烟嗜酒并且脏话连篇,但是却觉得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随着孩子上幼儿园,老师开始发现孩子有一些让人难以忍受的习惯:会非常喜欢说脏话,一出口就是大人骂人用的限制级脏话。并且对于小孩子之间很正常的争夺东西的行为,展现出了非常强的欲望,得不到的东西会不管对方是男是女直接动手打人。
老师觉得这很糟糕,于是告知家长并且约时间谈话,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回复:男孩子嘛,又不会怎么样,我们夫妻都很忙,有个男孩了不得给他将来念书和结婚娶妻攒钱,这种事不管也没事的。
在被二位家长几次的“小孩子都这样”、“男孩子没关系”、“人家还只是个孩子”这样的回复淹没之后,老师最后索性放弃,觉得那就只要不出大事就好吧。
索性晨光这边的教育风气会让人觉得有些忍俊不禁,孩子实在太难管教,老师打人家长是不会有意见的,甚至会觉得这个老师认真负责管好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倒是姑且过得还可以。
没有想到,过年小舅和小舅妈带着孩子来晨光家里做客的时候,却爆发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连续展开:先是对于晨光母亲招待客人拿出来的小零食表示不满,狠狠的摔在地上弄得粉碎,而后开始大喊大叫闹腾起来,嘴里还念着:“傻逼!”、“草泥马”这样的词,并且厉声指责晨光的母亲。
晨光和父亲同时被孩子的行为惹火了,母亲本着毕竟是客人的原则出面阻拦,但是事情最后还是以晨光和晨光的父亲要求教育孩子否则家里不接待、小舅妈给了孩子一巴掌并且把孩子送回家给老人带,自己再折回来吃饭结束。
教育是一门学问,过轻不行,过重同样不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对方只是个孩子”来做借口,更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一回当百回的抓到一次就要赶尽杀绝。
所以我们既要避免对孩子过分严厉的管教导致压抑了天性,更加要注意不要疏于管教,等到出了更大的事情才知道后悔,或者不以为然的认为是自己的孩子“有病”,不怎么去管、甚至交给社会来处理也没关系。
孩子是不是真的躁郁症、抑郁症、神经病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犯了大错的孩子的家长,一定是有所欠缺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288 测试
免费测试
475 测试
立即测试
1111 测试
立即测试
667 测试
立即测试
459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