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变成一台“相机”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一台相机,我们的视线会在哪里?一定会在对方人物和外面的风景上。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社交焦虑的人,往往更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外在。
比如跟人交谈的时候,对方在说些什么,自己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而是被自己脑海里的声音吸引走了:刚刚我说的话是不是不太好?今天的衣服妆容跟现在这个场景是不是不匹配?
所以我们要像相机一样,将关注的焦点,对准外界。
当你关注到对方,你的注意力就从脑海里的那个声音中挪开了,那个声音就没法发声了。
而且,当你对他人充满好奇,就会自然产生很多话题,不会陷入没话聊的尴尬:Ta是谁?Ta的工作是什么?身上有没有亮眼的首饰?来到这个场合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说回来,具体怎么聊呢?在改变的初期,有个诀窍是“倾听+问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在一个社交场合里,有个人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候你可以说:我看你今天说了这么多,你是怎么有这么独特的见解的?我猜你一定看了很多书吧,你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对吗?
一方面你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反馈给Ta,另一方面你提了一个问题,对方在感受到你的真诚之后,是很乐意敞开心扉的,于是就能顺着你的提问继续分享,整个氛围就变得非常活跃和流动。
学会提问之后,想再一步进阶,就要学会抓住聊天的重点。
如何抓重点:提取对方话语里的「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感性。比如ta说“今天下雨,我的心情跟天气一样阴沉”。“阴沉”这个形容词就是关键词,我们可以问对方,今天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吗?看这天气还挺影响你心情的。
名词可以表达一个人的理性。比如ta说“今天雨好大,幸好我把我家的花盆从阳台端进了客厅”。“花盆”这个名词可以作为关键词,我们可以问对方,你是不是喜欢养花,然后继续延伸出去,有很多话可以聊。
如果是在工作场景中,可以尽可能多地抓住名词;休闲场景中,可以更多地抓住形容词,因为形容词是我们表达的感性,当我们深入谈感性的时候,整个氛围就会变得更亲近和活跃。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5 测试
立即测试
1058 测试
立即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
481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