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抱怨”背后的心理动机
正像我们以上的一些讨论谈到的,了解“抱怨”背后的心理动机,或许能更有效地帮助到他们,也能帮助稳定劝慰者本身的情绪,避免出现“越劝越糟”、情况恶化的可能。
有些人习惯抱怨,是为了通过获得怜悯和理解、寻求与他人建立关系;有些人是因为缺乏正面情感经验,凡事习惯往坏处想,不能相信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复杂多样的,形成同一个习惯的背后原因也不尽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
2、简单的共情
有时并不需要长篇大论的劝慰,简单的回应ta表现的情绪,就会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这件事听起来真糟糕!你现在肯定感到很痛苦,我听着都难受。”
对于一些童年比较缺失关爱体验的人来说,可以用一种更软和,像是在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例如:“小可怜,你真的受苦了”(当然了,如果对方自尊很敏感,这样可能就不太合适了,具体的表达方式,还是要基于我们对ta基本认识,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3、如果一定要给建议
要做好会被拒绝的心理准备。即使接受了,ta也可能难以坚持下去。
并且,不管劝慰者提出的建议多好、好有效、多完美,都未必真的适合抱怨者。
提前了解到这一点,会让劝慰者少一些失望和受挫感。
4、认同复杂的感受
有时抱怨者会表现出一种强势的态度,但是他们的内心可能并没有看上去这么坚强,这就要求劝慰者对人性的复杂程度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不仅要认同抱怨者痛苦、脆弱的部分,也需要认同他们坚强的部分,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却是很有帮助的一种尝试。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517 测试
免费测试
1054 测试
立即测试
1058 测试
立即测试
37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