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得看你一个人的时候是怎么充电的。如果你离开了社交场合,便需要高刺激来让自己休息,那么你也可能是个外向的人。反之,则可能是内向的人。
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这2个问题:
1.为什么我在朋友面前是“话痨”,在长辈面前就成 “哑巴”?
2.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既有内向、也有外向吗?
ps. 以下内容对 “人格” 与 “性格” 两个词汇不做区分,均用来指我们身上独特且稳定的特质,会影响日常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表现。
1.长辈面前的两类孩子
每当逢年过节,我们可能会看到这两类孩子:
一类孩子在长辈面前非常吃得开:
他们总能被挑出来 “表演节目” ,不仅歌唱得好、吉祥话说得溜,还会主动给爷爷奶奶递水果、给客人分糖……
他们在马路上见到叔叔阿姨,隔得老远就会开始打招呼拜年,嘴巴特甜,人见人爱。
第二类孩子则完全相反:
他们一见到来客人就会躲在房间里,从来不愿当众人面表演节目,拜年的话教多少回也说不出口,长辈给好吃的就躲在角落里吃……
亲戚说 “这孩子真内向”,于是叫来活泼的孩子带着他们玩。
很显然,通常都是第一类孩子受欢迎,他们从小被投于很多肯定的目光,总能让家长感到很有面子。也因此,他们越来越自信和开朗,越来越懂得如何跟人打交道。
但是第二类孩子却常常被认为性格有缺陷,甚至被指责自私、孤僻、不合群。
家长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想让第二类孩子向第一类孩子学习,试图教他们嘴巴甜一些、开朗一些、懂得分享一些…… 但好像就是行不通。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7岁之前就能习得一种 “讨好” 的沟通技能,例如会通过说甜甜的话来获得表扬、会卖萌来争取某件玩具…… 它们其实只是孩子满足自我需要的一种手段。
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使用这些技巧,有一些孩子他们会用更直接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喜欢就说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不肯勉强自己。
这也就是第二类孩子的表现,对他们来说,吉祥话只是一种大人期待的表达,而不是他们内心所想的,因此不愿意说。
心理学家认为,第二类孩子不见得比第一类孩子自私,他们只是选了另一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也并不是沟通障碍,只是不喜欢以某种形式表达。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从小不会说话,长大后会不会交不到朋友?
但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在长辈面前不愿开口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了同龄人中的交际高手。
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总能成为众人的倾诉对象、化身暖心小太阳。
他们在长辈面前说不出吉祥话,却能在朋友和爱人面前表达很丰富的情感,让人感动不已。
确实,研究发现第二类孩子往往更能敏感别人的情绪和需要,更体贴人内心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2.“我真的是内向吗?”
作为第二类孩子,长大后我们在长辈面前往往还是很怯懦,说不出场面话来。此时,很多人会问我:“我在亲戚面前很内向,可是在朋友面前很外向啊,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来了解,什么是内向和外向?
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认为,内向与外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充电方式” 不同。
外向的人就像太阳能电板,需要室外的阳光来充电,所以他们会进行大量的社交、接触高强度刺激,唤醒身体的能量;
而内向的人就像热水壶,需要室内的电流来充电,所以他们获得能量的做法是在安静的环境里,好好休息一下。
内向的人对刺激比较敏感,唤醒程度一般较高,而外向的人对刺激比较 “迟钝”,唤醒程度则比较低。
因此,面对同样强度的刺激,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感受大不相同。
3.性格可以是外向,也是内向的吗?
虽然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内外向的划分,但他同时也主张:没有人是完全的内向或完全的外向。可能你在某些场合是腼腆的,但是在另外一些熟悉的场合,你也能凭实力嗨翻全场。
就像我的竹马,虽然从小嘴巴不甜,在长辈面前很安静,但是一旦跟朋友聊起电影、书籍这类话题,就会变得异常能说,一度被认为是 “话痨”……
那如果内向与外向这两种性格,在我们身上的程度不相上下,没有主次之分,又会是怎样的状态呢?
这就是心理学家提出的 中向性格(ambivert)。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心理学家 Adam Grant 估计,世界上大约有 1/2 - 2/3 的人都属于这种中向性格。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人大概有 38%。
因为抽样调查的方法不同,最后得出的比例也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向性格”在人群中,绝对不是少数 —— 也许你也是其中一员。
现任教于剑桥大学的著名人格心理学家 Rrian Little 认为:中向性格的人既可以独自一人静下心来享受当下,又可以与朋友一起举杯狂欢。他们有更大的自由,来切换自己的性格。这样的自由,给他们带来了很大优势。
通常我们都认为,外向的人善于交际,他们在销售方面的业绩肯定是最好的,但 Adam Grant 教授的这个研究或许更新了我们的认识:
他在一项针对销售员性格与业绩的调查中,发现:
相比于外向主导或内向主导的人,中向性格的人业绩最好。
横坐标代表外向性,数字越大越外向;纵坐标代表的是业绩(美元)业绩最好的中向性格,人格测试得分在 3.75-5.5 之间。
为什么会这样呢?
Adam Grant 教授认为:中向性格的人很灵活:
在面对顾客时,一方面,他们可以做个内向的人,仔细倾听顾客的要求、兴趣,不容易过于激动;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做个外向的人,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和热情,说服顾客购买商品。
就这样,两种性格来回切换、双管齐下,中向性格的人最后所取得的业绩最好。
刚刚还在为 “时而内向、时而外向” 犯愁的你,看到这里,是不是突然感觉人生瞬间明亮了呢?
不过,你可能也会有新的担忧:
“如果我过于内向或外向,又该如何改变?”
4.讨厌自己的性格,怎么办?
说到这,我们当中一些认定自己是内向或外向的人,可能因此讨厌自己的性格,想改变它。所以,我们想提醒你:
虽然内向或外向的分类可以帮你认识自己,但它也在限制你。
一项研究发现:
一个人,如果给自己贴上内向的标签,那么 Ta 就会很难察觉或记得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很外向的行为,进而会更加认同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会主动避免一些社交场合,或者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做一些外向的人能做的事情。
例如,从小被爸妈认定为内向的我们,会自然而然不敢在课堂上举手、不敢报名表演节目、不敢主动交朋友……这种标签,往往掩盖了真实的自己,也容易让我们否定自己。
只有撕破这层标签,我们才可能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十分出色的另一面。正如我们在前文介绍的那样,我们的性格不是绝对的,即使很内向的人,也有外向的一面,只不过可能不是非常明显而已。
Rrian Little 教授认为:
我们都存在自由个性(free trait),即除了我们的固有性格,在面对一些特殊场景,我们可以突破限制,主动展现出其它潜在的性格。
“自由个性” 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常常和具体的目标挂钩。
当我们不喜欢自己的性格时,不需要千方百计地想着去改变它,而是可以试着接纳它,认识到性格并不绝对,自己也有潜在的另外一面。
然后,在面对一些具体的、特别有意义的目标时,例如就职演讲,便从固有的内向切换到外向,就可以了。
不过要切记,转换久了,身体也会感到疲劳。
例如,内向的人需要一些时间来 “充电”,恢复自己的精力,如果一直转换到外向的性格,那么便会出现 “内向者宿醉” 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高强度刺激,就像喝醉了一样,昏昏沉沉的,很难受。
因此,或许可以把这种转换的机会留给那些对自己来说特别有意义、特别重要的目标。
最后
我们的性格并不 “简单”,相反,它精彩纷呈。安静的你,也会有滔滔不绝的时候;嘴巴不甜的你,也会有甜言蜜语的一刻。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被某一个标签束缚了你的自由。
接纳真实的自己,突破固有的性格。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71 测试
立即测试
454 测试
立即测试
658 测试
立即测试
1150 测试
立即测试
1198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