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发现那些曾经不如我的朋友现在超过了我或者他们展现出了一些我所没有的好品质,甚至当他们过得比我更好时,我内心会感到不适。
我意识到我一直在不自觉地和他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让我在面对朋友的优秀时,内心滋生出不满和嫉妒。
尽管我努力掩饰这种情绪,但我的内心却备受煎熬,与朋友相处时也变得异常挣扎。
然而,我也曾经真心欣赏过别人,特别是那些我曾经喜欢过的人。
虽然一开始我可能因为嫉妒而感到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嫉妒最终会转变为欣赏和喜欢。
1.嫉妒之情的起源
英国心理学家梅莱妮·克莱因深入研究了嫉妒这种情感。
在她的经典论文《嫉羡与感恩》中,她定义了两种与嫉妒相关的心理状态:羡(envy)和妒(jealousy)。
梅莱妮·克莱因认为,嫉羡是人类最原始、最基础的情感之一,它源自对他人拥有并享受着我们渴望却未拥有的东西的愤怒,这种情感驱动着我们去抢夺或破坏那些令人艳羡的东西。
例如,当一个人嫉妒别人的财富时,可能会产生“我真希望他快点死掉”这样的想法,这即是嫉羡的体现,它试图将他人的成功归于自己。
嫉羡是一种充满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渴望拥有,另一方面又深感绝望,认为这些好东西永远无法属于自己。因此,嫉羡往往表现为毁坏和贬低他。
相较之下,嫉妒是基于爱的成分之上的情感,它源自对某人强烈的占有欲。当孩子开始意识到除了母亲外还有其他人存在时,嫉妒的情感便开始萌芽。
嫉妒的本质在于对某个特定对象(如母亲)的独占和控制欲望。例如,孩子可能会说:“妈妈是我的,你不许碰她。”或“妈妈你只能喜欢我,不可以喜欢别的小朋友。”
在文学作品中,嫉羡与嫉妒常常被混淆,这两种情感的确非常原始且微妙,不易被大多数人明确区分。
2.嫉羡与嫉妒的区别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嫉羡与嫉妒之间的差异:
起源时间:嫉羡是一个早期出现的情感,而嫉妒则相对较晚。嫉羡主要存在于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二元关系中,具有排他性;而嫉妒则是在婴儿认识到除母亲外还有其他人的三元关系中产生的。
关系背景:嫉羡是在部分客体的背景下产生的如婴儿与母亲的关系;而嫉妒则基于更为完整的客体关系,涉及多个人之间的复杂互动。
情感本质:嫉羡表现为贪婪、破坏和毁灭性,它试图通过摧毁他人来获得满足感;而嫉妒则更多地源于对爱的渴望和占有欲,它试图通过控制或独占某个对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3.如何应对嫉羡与嫉妒的情绪?
当我们清晰地区分了嫉羡与嫉妒,就可以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情绪了。
这两种情绪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与生俱来,因此我们无法彻底消除它们,但我们可以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甚至将它们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首先,要接纳嫉羡与嫉妒的存在。它们就像人性中的其他特质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在于认识到,这些情绪只是一种想法或感觉,只要我们不去付诸行动,它们就不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因此,我们不必害怕它们的出现,要相信自己的内心与外在行为并不完全等同。
其次,我们需要增强内在的自信。自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奋斗和积累。
通过在工作或学习中付出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胜任力,从而增强自信。这是一个成熟成年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再者,“比较”并不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它应该被视为一个中性词。
比较可以激发竞争关系,而良性的竞争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你害怕竞争,可能是因为其中掺杂了嫉羡的情绪。
然而,竞争并不等同于被嘲笑、贬低或毁灭,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竞争,将其视为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
竞争的高级形式是合作。将敌对关系转化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合作关系,可以实现互惠互利,将潜在的冲突升华为友好的关系。
心理上的转变可能需要一些时间,理解、消化和感受这些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请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期待你能够逐步实现内心的转变与升华。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215 测试
立即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
55 测试
立即测试
667 测试
立即测试
66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