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一直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质量好的睡眠可以让我们在第二天感到精力充沛,而失眠则可能导致我们感觉疲惫不堪。
然而,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和焦虑逐渐使得良好的睡眠成为一项挑战工作和学业的压力,以及对未来不可预测因素的担忧,都可能使获得良好睡眠变得更加困难。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渴望进入美好的梦乡,得到心灵的治愈。
王先生,今年37岁,过去一直拥有良好的睡眠,常常被他的妻子形容成“天塌了都叫他不醒”。然而,最近他频繁经历失眠问题。一开始,这只是偶尔一周出现一两次,他可能归咎于白天饮用了咖啡或茶。但随后,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他发现自己在床上辗转难眠,尽管很难入睡但入睡后不久就醒来,再次难以入眠。
有时他需要早起,但却一夜未眠,焦虑不断增加,导致思绪紊乱,大脑似乎无法停下,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忧虑。即便偶尔入睡,他也频繁做连环梦,其至在醒来后感觉疲惫不堪,不如没有入睡更辛苦。
这些失眠问题让王先生整日充满担忧,他的精力受损,工作中也频繁犯错,遭受上司的批评。尽管他尝试了药物治疗,睡眠情况有所改善,但他仍然感觉自己的睡眠质量不如以前,白天的工作状态和动力也下降为了找出失眠问题的原因并彻底改善情况,他决定进行心理咨询,以解开失眠之谜。
美国学者Spielman提出了失眠的“3P”模型,用于解释失眠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这一模型包括:
素质因素 (Predisposing factor):也被称为易感因素,指出哪些人更容易经历失眠,例如那些具有焦虑特质的人。
诱发因素 (Precipitating factor):解释为什么失眠会在特定时期发生,涉及生活事件,例如担忧考试不及格。
持续因素 (Perpetuating factor):描述不合理的信念或行为模式如何导致失眠持续存在,这可能包括过度担忧或过分关注睡眠。
北京大学睡眠医学专家孙伟也提到,失眠通常与性格特点有关。例如那些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控制欲强的人更容易经历失眠。
在王先生的个案中,他是一个性格急躁的人,生活和工作中注重高效和速度。他难以容忍掌控范围之外的意外事件。由于担忧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他常感到紧张和恐慌,渴望一切按照他的计划进行。然而,公司的拖延和员工裁诚等因素加剧了他的焦虑,特别是在失眠出现后,他担忧失眠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努力寻求控制失眠。然而,这种焦虑让失眠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王先生来说,他失去的不仅仅是睡眠,还有对生活和工作的掌控感。在他的潜意识中,失眠是一种灾难,会扰乱他的所有计划和生活事务,产生不利影响。改写上述内容时保持了原本的观点和情境。这种感觉即将失去控制让他沉浸在持续的紧张和恐慌情绪中,渴望恢复掌控,却陷入了更深的失控状态。
许多失眠患者经历睡眠焦虑,过度关注睡眠,存在不合理的信念,养成不良的睡眠习惯,导致失眠问题恶化。在王先生的情况中,一些不合理的认知也可见:
他倾向于非黑即白的思维,认为未能睡足8小时就等同于整夜未睡。
他过度归因白天的状态问题于前一晚的睡眠不足,试图用更多的时间来弥补。
他常常陷入灾难化的思维,过度夸大后果,一旦他无法入睡,便认为一切都已经毁了,自己已经失去了控制睡眠的能力。
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常常加剧焦虑和不安,导致失眠状况恶化。
CBT-I(睡眠认知行为疗法)是帮助人们调整不合理的睡眠认知,建立更健康的睡眠认知和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王先生及时认识并纠正了他的不合理睡眠认知和信仰,不再过度焦虑失眠。当他渐渐放下对失眠的过度担忧,不再认为失眠将毁了一切,以及当对失眠的灾难性想象逐渐减少,他的失眠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另外,失眠也可能是某些心理疾病的征兆。许多失眠患者往往只专注于他们的睡眠情况,而忽略了情绪的变化。失眠可以被视为心理健康的一种预警,提醒我们去关注内在的变化和心理需求。
根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2023年的民意调查,失眠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许多对睡眠不满意的人会出现轻度或更严重的抑郁症状。与整体健康较好且压力较低的人相比,他们表现出更差的睡眠状况。
DSM-5中,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多种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都包括有关睡眠障碍的描述。
如果你长时间未能改善失眠,或者出现异常的失眠症状《如原本睡眠质量很好,但突然开始失眠),这也可能是某些心理疾病的早期征兆。专业治疗往往有助于改善失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23 测试
立即测试
2395 测试
免费测试
571 测试
立即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111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