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独处不是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独处可以算是一种“治疗”。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想独处,是因为其内心发现了自己需要给自己的内在精神结构以时间和机会去沟通、冲突、协调、成长、退行、整合、分裂。
当进行了适度的独处后,我们往往便能从无尽的焦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越来越理解的一件事就是:很多时候,能够“不做什么”比起“做什么”来更加重要。
当人在迷茫的时候,往往是由于对未来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个时候,他自然而然的会对未来产生恐慌和焦虑。
基于这种焦虑和恐慌的驱使,会令我们本能的想要“做些什么”来缓解、掩盖和躲避自己的焦虑。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看书,健身,工作,社交的时候是在“变好”,继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最起码我是在往好的方向前进”的「幻觉」。
这样他就能短暂性的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他“好像”就知道了自己往哪儿走,于是就“暂时”不焦虑了。似乎这样就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不至于被对未来的恐慌所吞噬。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无法坚持这种“向上”。
你一方面“想”追逐这个目标,另一方面又“不想”去做这件事。那个“想”去达成目标的你就会很焦虑、很担心。这种焦虑往往不仅仅只是由这一件事你没有去做所引起的,更多的是因为你被一种“如果以后我都是这样“分裂”的怎么办?”的心态所引起的。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本质是因为「尚未整合的自我冲突」。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中,有“自我”“本我”“超我”这3个精神结构的相关词汇。
“本我”遵从欲望,它往往只想追求当下的欢愉,而没有长远的眼光与对现实的认知和分析。
“超我”力图摆脱欲望,它代表着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所以它总是和“本我”出现冲突。
“自我”则是这二者的协调者和统筹者,它要尽力让二者不要总是打架而是协作共进。
如果我的内在总是这么斗争下去,我总是没办法得到整合,一直想独处下去那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
如果你相信现在的自己,允许冲突的发生,允许焦虑的存在,允许暂时的你无所事事。那么你当下的活力与欲望就能够自发的冒出来,推动着你去做很多事情,于是你的焦虑自然而然的就不存在了,而且你会活的很充实。
但如果你怀疑自己,你对于允许自己“平静的独处”这件事不够放松,那么你的内在就是紧张的、瑟缩的,你的内在精神结构就没有办法很好的去沟通和冲突,最后你当然也没有办法走出迷茫和焦虑。
要谨记:如果你担心独处使你的情况更糟糕,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和自己背离,才变得如此不相信自己。越是这种情况,我们越是要允许自己去做出一些尝试,允许自己可以先试着离你的恐慌,你的焦虑更近一些。
也许你只需要能有这么一点点的尝试就会发现:
唯一令你焦虑的,就是你的焦虑本身;
唯一令你恐慌的,也是你始终对恐慌的逃避。
独处是在和自己吵架,和自己和解。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741 测试
立即测试
1129 测试
立即测试
371 测试
立即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192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