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能听见这样的叹息:
忙碌了一整天,满怀期待地烹饪出一桌佳肴,希望至少能得到伴侣的一句赞赏,然而对方却在餐后悠闲地瘫在沙发上,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更别提主动帮忙洗碗了。
心情低落时,渴望与伴侣分享内心的苦闷,得到的却是对方心不在焉的回应,最终只换来一句“早点睡吧”,留下自己独自在黑夜中消化情绪。
经历多次这样的循环后,我们不禁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期待太高了?难道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就不该对对方抱有任何期待吗?
实际上,在任何关系中,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对方有所期待。这些期待往往不会直接表达,而是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传递,构成了我们心中那份无意识的隐性契约。
隐性契约的本质是:通过履行义务来换取相应的回报。这些契约内容可能包括各种实质性的行动,如陪伴、倾听、支持等。
虽然我们常常赞美那种不求回报的爱,但实际上,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离不开这种隐性契约。
阿德勒理论认为,我们在关系中追求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这种归属感和价值感可能源于被需要的感觉,或者源于依靠他人的感觉。
因此,我们会无意识地寻找那些能满足我们隐性契约的人,即那些能让我们感到被需要或被依赖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密关系中的爱并非完全不求回报。只要关系能够建立,就意味着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彼此心中的隐性契约,双方都预期这段关系能让自己获得想要的体验。
然而,隐性契约的相互契合虽然能使两人更容易进入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关系的深入,两人之间的契约可能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这往往成为关系冲突的根源。
隐性契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对方应该能够“读懂”我们的期待,而往往忽略了明确的沟通,这导致了期待总是落空。
我们可能单方面设定了隐性契约的条款,但对方却一无所知。当一方按照契约执行了,而另一方却无动于衷时,这种透明度错觉就会引发委屈和愤怒。
其次,随着关系的进展,我们对彼此的期待也会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往往没有得到及时的表达和感知,也没有经过双方的沟通来调整。
因此,隐性契约很容易成为关系中痛苦和愤怒的根源。
最后,隐性契约还让我们倾向于回避冲突。由于我们对自己的需求感到羞耻或害怕被拒绝,我们可能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期待和需求。
相反,我们期望对方能够主动满足我们的需求这种迂回的策略往往让关系中的沟通变得困难重重。
与隐性契约相对的是显性契约,即双方经过坦诚沟通,相互了解并达成一致的关系契约。
只有当隐性契约转化为显性契约时,关系才会迎来真正的开始,尽管这过程可能会伴随着冲突和羞耻感,但它是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勇敢地面对和表达内心的期待
一项研究显示,当我们愿意分享内心的脆弱感受,而不是直接指责对方时,我们更可能得到伴侣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增进亲密感。
然而,当表达的内容与伴侣相关时,很容易触发对方的防御机制。因此,在沟通时,我们应更多地聚焦于自己的期待,而非对方未能满足我们的地方。
二、理解彼此契约背后的原因
每个人的隐性契约都源于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例如,一个从小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人,在恋爱中可能期望得到同样的待遇;而一个习惯独立的人,则可能更看重个人空间和自主性。
当我们将隐性契约显性化时,可能会发现彼此之间的期待存在巨大差异。这时,我们应保持好奇心,探究彼此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契约,并将它视为加深理解和交流的机会,而非批判对方的不合理。
三、面对拒绝,积极谈判
很多人害怕表达期待是因为害怕被拒绝。然而在显性契约的谈判过程中,被拒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应该明白,美契约的达成需要经过双方的沟通、讨论和谈判,直到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被拒绝并不是沟通的失败,而是新一轮沟通的起点。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协商,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难以接受的条件其实也有商量的余地。
四、面对关系的真实面貌
总有人认为恋爱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无需付出太多努力。然而,真正的亲密关系往往需要双方共同付出和努力。
在热恋期过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彼此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和矛盾。这时,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和接受这些现实,而不是逃避或放弃。
通过坦诚的沟通和努力的磨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本看似不合适的两个人也能成为彼此的良伴。
不是谈恋爱很累,而是成长本身就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只有当我们愿意放下防御、诚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期待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并建立起更加深厚和稳定的关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
162 测试
立即测试
536 测试
立即测试
2395 测试
免费测试
148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