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关系中饱受折磨,你却依然不愿放手?
作者:解心在线 2025-07-03 09:35:51 婚恋心理

当万籁俱寂,你是否也在心底默默发问?手机屏幕散发的幽光映照着脸庞,手指悬停在那个熟悉却满是伤痛的名字上方,对话框里质问、哀求、指责的话语仍历历在目,心中的委屈与伤痕如针般隐隐刺痛。理智在呐喊:“离开!这不对!你不该遭受这样的对待!”然而,另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如无形枷锁,紧紧束缚着你的脚步,让你无法按下删除键,甚至在绝望中又忍不住发出一条试探性的消息。为何在关系中饱受折磨,你却依然不愿放手?

你并非软弱,更不是愚蠢,你深切地感知着痛苦,却无力挣脱。分开后的反复拉扯,明知对方并非良人,却一次次陷入相似的困境,这一切并非命运的捉弄,也不是你注定“吸渣”。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而隐秘的心理机制——创伤性联结(Traumatic Bonding),理解它,是解开你痛苦枷锁的第一把钥匙。

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张关于“爱”的蓝图,这张蓝图并非凭空而来,它最早的、最深刻的印记,源于我们的童年,源于我们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互动。如果童年时你经历过:情感上的忽视(你的眼泪和需求常常被无视和忽略);持续的贬低和打压(“你真没用”“这点事都做不好”);过度的控制(你必须完全遵照他们的意愿行事);甚至是身体或精神上的虐待(暴力、威胁、羞辱)。那么,作为一个完全依赖父母生存的孩子,你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困境:带给你痛苦的人,恰恰是你赖以生存、天生忠诚和深爱的人。为了生存,为了维系这份至关重要的联结,你那幼小的心灵会发展出一种惊人的“适应”能力——将痛苦合理化。你会告诉自己:“他们这样对我,是因为我不够好、不够听话。”“打骂我是为了我好,是爱我的表现。”“他们也很辛苦、不容易,我应该忍耐。”于是,一种扭曲的联结就此建立:伤害=关注=爱。你将父母的忠诚,内化成了对这种痛苦互动模式的认同,这种模式,成为你内心“爱”的蓝图上最熟悉、最深刻的印记。

当你长大,开始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时,你的潜意识(那个强大且在你意识层面之下运作的“后台程序”)会本能地、疯狂地搜寻那份熟悉的气息。当遇到一个散发着类似“味道”的人——也许他们冷漠疏离,让你重温被忽视的恐慌;也许他们控制欲强,让你感到熟悉的窒息;也许他们情绪反复、忽冷忽热,让你体验到童年那种不确定的动荡感——你的潜意识会立刻亮起绿灯:“危险!但……好熟悉!这感觉像‘家’!这大概就是‘爱’吧?”这种熟悉感,如一块强大的磁石,让你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即使理智告诉你这个人不靠谱,但那种难以言喻的“心动”和“宿命感”,往往由此而来。

相反,当一个真正尊重你、给予你平等和空间、情绪稳定、能健康表达爱的人出现时,你反而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想要逃离。“他这么好,是真的吗?”“他为什么不约束我?是不是不在乎我?”“这种平静的感觉好陌生,好不真实……”因为这份健康的爱,不在你童年绘制的“爱”的蓝图上。陌生带来不安全感,而潜意识更倾向于选择熟悉的痛苦——至少,它“可控”,你知道剧情会如何发展。

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称为“强迫性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的现象。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观察到,人们有时会不自觉地重复经历那些痛苦的、创伤性的事件或关系模式。这并非自虐,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尝试:希望通过这次“重复”,能够掌控当年无力掌控的创伤情境,改写结局(比如,“这次我一定能让他好好爱我、不离开我”)。重复痛苦,是对内化了的重要客体(通常是父母)的一种无意识忠诚,仿佛只有继续体验这种痛苦,才没有“背叛”他们,才配得到“爱”。内心深处,你希望通过改变眼前这个让你痛苦的人(象征性地代表童年伤害你的人),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从而治愈童年的创伤,这是一种深藏的、对自我救赎的渴望。

为什么吃尽苦头仍不愿离开?除了那份扭曲的熟悉感和联结,背后还隐藏着更深的执念:你固执地停留在这段糟糕的关系里,反复纠缠、妥协、付出,内心深处有一个微弱但执着的声音:“只要他改变了,只要这段关系变好了,就能证明我是值得被爱的,就能弥补我童年缺失的爱和认可。”你在试图用现在的关系,去治愈过去的伤疤,你把对方当成了“考题”,希望通过“考过”(让他变好、关系变好)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救赎那个曾经无助受伤的内在小孩。

虽然痛苦,但你已经非常熟悉这种模式的“游戏规则”。你知道说什么话会引发什么反应,知道如何在他情绪爆发时自保,知道如何在冷漠期后小心翼翼地试探。这种“可预测性”,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种扭曲的掌控感和安全感——至少,你知道“地狱”是什么样子的。而离开,意味着踏入未知的“荒野”,那种失控感带来的恐惧,有时甚至超越了已知的痛苦。在长期的创伤性联结中,你的自我价值感可能已经与“能否让他满意”“能否拯救这段关系”紧紧捆绑在一起。离开,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失败”(“我还不够好,留不住他”),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彻底崩塌。留在痛苦中,至少还能在“努力拯救”的过程中,获得一丝“我还有点用”“我在为爱牺牲”的悲壮感。

看到这里,你是否感到一丝沉重,但也有一丝释然?这份沉重来自于发现那些撕心裂肺的痛苦、无法挣脱的无力感,原来都扎根于你内心最深处的创伤性联结;而释然则源于一个重要的觉醒——当你看清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当“强迫性重复”这个隐形操纵者被拖到意识的聚光灯下,你就已经迈出了改写命运的第一步,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会被改写。”

改变始于深度的觉察练习。当下一次你又在痛苦中无法自拔,或对某个“危险人物”产生强烈吸引时,请给自己一个暂停的空间。深呼吸,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此刻被贬低、被忽视、被控制的感觉,让我想起了童年的哪个场景?他冷漠的态度是否重现了母亲当年忙于工作时的疏离?他暴怒时的眼神是否复制了父亲当年的严厉训斥?”更重要的是,要诚实地面对那个隐藏的“救赎幻想”——你是否在潜意识里期待,通过改变这个人、拯救这段关系,就能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就能治愈童年的创伤?这种认知可能会带来短暂的刺痛,但请记住:你无法改变一个不愿改变的人,就像你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童年。

接下来需要完成的,是一场庄重的哀悼仪式。这不是对父母的指责(他们很可能也在自己的创伤循环中挣扎),而是对你真实伤痛的正视与告别。找个安全的空间——可能是写满心事的日记本,可能是挚友温暖的怀抱,也可能是心理咨询室那把承载无数故事的沙发——允许那些压抑多年的悲伤、愤怒和委屈尽情流淌。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坚定地与“痛苦=爱”这个扭曲的等式决裂,不断告诉自己:“熟悉不等于安全,更不等于爱。真正的爱应该像港湾,而不是风暴。”当你听到内心那个要求你“忠诚于痛苦”的声音时,试着这样回应:“我理解你想保护我,但现在我要选择不同的路。”

重建的过程需要你成为自己最坚定的守护者。想象你正在学习做自己的“好父母”:当委屈袭来时,不再像童年那样压抑或忽视,而是轻轻对自己说:“我看到了你的难过,我在这里陪着你”;当恐惧降临时,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害怕是正常的,我会保护你”。同时,要重新锚定你的自我价值——它不依附于任何一段关系,不取决于能否“拯救”谁,更不该被那个伤害你的人定义。通过投入热爱的事业、培养滋养灵魂的兴趣、建立健康的社交圈,你会逐渐找回那个本自具足的自己。

在现实层面,勇敢的选择往往从小处开始。如果正陷入一段创伤性关系,物理的暂时断联就像给发炎的伤口消毒,虽然刺痛但必不可少;练习对让你不适的要求说“不”,哪怕只是拒绝一个不情愿的聚会邀约,都是在重塑自我的边界;当遇到那个感觉“太正常”而让你不安的人时,试着停留久一点,把那份不适感当作旧地图的误报,而非现实的威胁。记住,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能在穿越内心丛林时提供安全的地图和温暖的陪伴。

这段旅程注定不易,就像离开住了多年的老房子,即使它四面漏风,那份熟悉感也会让人踌躇不前。但每一次你选择不跳入熟悉的火坑,每一次你倾听内心而非强迫性重复的冲动,都是在为内在的小孩建造新的家园。真正的爱不会让你持续体验被忽视、被贬低的煎熬,它会让你舒展如春的枝条,安稳如深扎大地的橡树,而这份爱,首先要从你对自己温柔相待开始。

亲爱的,我知道放下很难,但你要相信——你留恋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你心里未被治愈的部分。也许童年的爱不够完整,但现在的你,已经有能力给自己完整的爱,你不需要通过痛苦来证明爱的存在,因为真正的爱,从来不必让你遍体鳞伤。下一次当你又想回头时,记得问问自己:“我是真的爱他,还是只是习惯了痛苦?”

你值得被温柔对待,而这份温柔,可以从你对自己开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