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33岁的朋友,她的恋爱经历颇为丰富,却始终未能步入婚姻殿堂。
每开启一段新恋情,她都会先问自己:“这个人,适合结婚吗?”
每次约会,她都像在进行一场性格大考察。一起吃饭时,她会留意对方的点菜习惯;聊天过程中,会观察对方有无上进心;发消息时,会关注对方回复的速度,以及他对未来的规划。
“我这哪是在谈恋爱,分明是在面试未来老公。”她曾这样自我调侃,语气中带着笑意,可我能听出那笑容背后的疲惫。
并非没有合适的人,只是她太渴望结婚了,反而无法好好享受恋爱的过程。
她并非个例。
我身边那些把“结婚”常挂嘴边的人,要么在恋爱中裹足不前,要么闪婚后又迅速离婚。
你以为她们思路清晰,可现实却是一团糟。
其实仔细想想,一个人若总把“结婚”当作目标,那她心中必然有一幅清晰的“婚姻蓝图”。
稳定、体面、彼此契合,有房有车,孩子的教育有规划,父母关系融洽……甚至夫妻间从不争吵,即便吵架也会有一方主动求和。
问题恰恰在于,她不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伴侣,而是在寻找一份完美无缺、早已设定好的生活模板。
这并非恋爱,而是筛选。
但婚姻是两个有血有肉的人共同生活,不是用Excel表格打分,也不是通过面试就能确保长久稳定。
你越是把婚姻当作最终结果,就越容易错过那个真正对的人。
根据2019年民政部的数据,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947万对,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降至683万对,五年间下降了28%。
与此同时,恋爱交友App的活跃用户数量并未明显减少。人们仍在谈恋爱,却不愿轻易结婚。
为何会如此?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婚姻并非终点,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你必须先愿意与一个人共度日常,才能考虑步入婚姻,而不是为了过上婚姻生活而去找一个人凑合。
我最佩服的一位女性,是我的前同事。
她27岁时谈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异地恋,家里一度逼得她几乎要放弃。
她父亲说:“你年纪也不小了,他又不在身边,三年了,他怎么还不提结婚?”
她却说:“我不着急,我要感受我们是否真的适合每天一起吃饭、睡觉、过年,是否适合一起买菜、吵架,甚至一起沉默也不觉得尴尬。”
后来,他们结婚了,她去了对方的城市。
我问她是否后悔,她回答:“我是和他结婚,不是和婚姻结婚。”
这句话让我深思良久。
大多数人无法步入婚姻,并非无人爱慕,而是总觉得“不够完美”。
有人觉得对方学历不够,有人认为对方收入不高,有人纠结婆媳关系能否融洽,还有人单纯担心两人性格能否磨合。
这些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本质上都是想要一个婚姻模板,而非接纳一个真实的人。
你既害怕吃苦、害怕差距、害怕失控,又渴望稳定、依靠和亲密,这世上哪有如此顺遂的事情。
2017年《中国人口婚姻家庭报告》的调查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认为“结婚必须要有房有车”,五成认为“男方收入应远高于女方”。
然而现实数据是,北京2024年上半年新增结婚登记对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1.3%,而离婚率却连续四年攀升。
换句话说,有人等待“条件成熟就结婚”,而现实却告诉我们,越是把婚姻当作一种配置,越难以谈出结果。
我也曾是那个“特别想结婚”的人。
谈恋爱前,我会算星盘、合八字、查对方家庭背景,恨不得第一次见面就问清三观、理想、家风和理财方式。
最终,谈了一年恋爱后,对方主动提出了分手。
理由很简单:“你从未真正爱过我,你爱的是那个未来可能和你结婚的我。”
我愣住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所谓的“想结婚”,不过是害怕人生偏离轨道,害怕无人依靠,害怕岁月流逝却一事无成。
但这些都不应由婚姻来承担。
我需要的是安全感,而非一纸婚书。
现在的我,不再急于结婚。
不是不需要婚姻,而是不再急于用婚姻来证明什么。
如果遇到一个人,和他在一起时我感到轻松自在,无需时刻评估他是否“足够好”,也无需假装成熟,那我愿意考虑与他共度余生。
婚姻从来不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事件,它更像是你在人生旅途中,忽然发现有人愿意陪你一起走过很长一段路。
如果你一开始就高举婚姻的大旗,只盯着结果,很容易忽略那个真正能陪你同行的人。
放慢脚步,轻松前行。
别总想着“我要结婚”,试着去感受“我想和谁一起吃一碗热腾腾的拉面、一起挤地铁、一起在沙发上小憩”。
能步入婚姻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把婚姻当作目标的人,而是那些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婚姻状态中的人。
最后,如果你也是那个总想着结婚,却始终遇不到合适对象的人,不必太过焦虑。
你不是无人爱慕,只是还没遇到那个能让你放下急切、安心享受当下的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481 测试
立即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658 测试
立即测试
371 测试
立即测试
437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