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的相处边界究竟该如何界定?
当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我们期望朋友是什么样的”这一自我视角的回答中。
实际上,更恰当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双方对于这段友谊是如何定义的?
朋友间关系的破裂,很多时候源于友谊伊始时,双方对关系设定了过于亲密的预期。这种设定会让一方在看待另一方时带有滤镜,从而错误地将信任给予了并不值得的人。
当对方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心理边界时,由于双方对关系定义的不一致,对方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会反过来指责你过于敏感、小题大做。
举个例子,笔者的同学小A曾与小B有过一段即将发展为亲密关系的友谊。小B对小A关怀备至,小A也因此对小B无条件信任。
然而,当这段感情即将修成正果时,小B却开始频繁爽约,甚至对小A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冷嘲热讽。
小A出于对小B的感情,主动认错道歉,但小B并未因此停止指责,反而持续了半年之久,甚至用一些在小A看来荒谬至极的理由继续谴责。小A对此一直默默忍受。
但当小A因为小B频繁爽约而找其理论时,小B却避而不谈核心问题,既不愿做出任何承诺,也不愿道歉。最终,他们的关系走向了破裂。
这正是由于双方对关系定义不同而引发的典型问题。
回到最初的问题,和朋友间的边界究竟该如何把握?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双方要对关系的定义达成一致,并尊重彼此的决定,这样才能形成清晰的边界。
比如,哪些事情应该介入?哪些事情应该保持距离?送礼应该选择什么?多久联系一次合适?
当双方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且统一的认知时,就不会出现越界行为,也不会因为担心失去对方而患得患失。
双方对关系的一致认同,比任何承诺都更具约束力。
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对一段对方认可度不高的关系进行降级处理,而不是一味地试图提升对方的认可度。
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审视自己的每一段关系,就能避免成为“舔狗”,让那些心怀不轨的“绿茶”无机可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454 测试
立即测试
1921 测试
立即测试
517 测试
免费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667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