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爱并非评判人生意义的唯一标尺。你仍有能力创造更多温馨的回忆,依旧具备给予与接受爱的能力,始终值得被珍视与爱护……既然如此,为何难以割舍那个曾给你带来伤痛的人?
我们往往会对曾经投入过的事物难以释怀,这有点像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概念,但或许更贴切地说,它反映了一个简单的心理现象。
近日,我一直在劝慰一位遭遇背叛的朋友,劝得多了,自己也不免烦躁起来,甚至生出了几分气恼。
我难以理解,一段感情中若出现了伤害与背叛这样的“插曲”,怎可轻易容忍?
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心”,真的能被接受吗?
当对方决定放弃的那一刻,她是否真的理解了对方的想法?
还是说,人们只是因为难以接受分手的结果,不愿面对离开的事实,而忽视了背后的潜在伤害?
我无从得知。
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是,这样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或许是我对爱情抱有过高的期望,总认为携手同行的旅程应当充满美好,无瑕且无他人介入。
但,是否我的想法有误呢?
是否我们的底线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我们其实都是可以妥协的?
我们可以没有爱情,仅根据婚姻的本质来选择伴侣——作为一种规避生活风险的方式。我们可以接受爱情突然消逝,甚至可以接受开放的关系……这些是否都是可行的?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对的。失恋后痛不欲生的人,或许才是真正触摸到了爱情的实质。
因为此刻,她依然爱着他。
她觉得自己能够接受因缺乏新鲜感而被抛弃,能够接受背叛,能够接受没有被坚定选择……只要他不离开,她似乎能接受一切。
从外人的角度看,整件事的原貌不过是——在爱情中,她因对方的不忠而受到了伤害。
但没有人规定,一个人在受到伤害时必须默默忍受,也没有人规定必须离开,那只是我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
她违背这种本能去爱他,似乎值得称赞。这样想来,我一直劝她潇洒地离开,似乎是对爱情的亵渎(此处略带讽刺)。
那么,纯爱是信仰,还是深爱是信仰?幸福是信仰,还是执着是信仰?单相思是爱,还是两情相悦才是爱?爱自己与爱他人,究竟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的关系?
唉,真是难以理清。
后来我反思,我生气的缘由,除了觉得她太过沉迷于爱情,不懂得自爱,怒其不争之外,还因为我曾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安慰她、劝解她,最终却等来了这样的结果。
或许,我也有些不甘吧。
但再想想,我只是放下了游戏,陪她聊天,花了一段时间回复她的消息来安慰她,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牺牲。然而,我却对此耿耿于怀。
那她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年呢?
我无法仅凭她的叙述来构建她们的过往,也无法完全体会其中的情感。
我只是坚定地认为,一个人受到伤害后应该学会保护自己。
但我的做法,相当于将她们的多年时光压缩成一个瞬间,用一句话就否定了这些年的价值,这似乎并不妥当。
我这几天都如此难以释怀,那她这几年又该如何放下呢?
总之,懂得及时止损、保护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那些未能及时醒悟的人,就真的是愚蠢的吗?
如果世上根本不存在纯粹的爱情,那么追求自己所爱,哪怕是残缺的爱,也不应该算是错误吧。
也许爱情本就可以不那么挑剔,可以是将就的,它并没有那么神圣、纯洁,它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而已。所以,爱怎么来就怎么来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215 测试
立即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
1921 测试
立即测试
2395 测试
免费测试
245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