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过于“热心”的人,他们说话毫无顾忌,不顾及他人感受;过度插手他人的事务,或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甚至越界代劳,这些行为总让人心里感到不太舒服。其实,这些人并不坏,只是缺乏“边界感”。
所谓边界感,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自我与他人界限的清晰认知和维护。它强调在情感、思想和行为上保持个人的独立性,这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具备边界感的人,清楚自己在什么范围内可以自由表达和行动,既不侵犯他人的界限,也不希望自己的界限被他人侵犯。边界感并非外在的规则,而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内在领域。在人际交往中,把握边界感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边界模糊往往是亲人、同事、朋友之间产生矛盾的起点。
从理论上讲,缺乏边界感的表现主要包括过度干涉他人生活、难以拒绝他人请求、情感过度依赖等,这些行为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自我消耗,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边界不清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以生活为例,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没有边界感。例如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一方在婚后仍与其他异性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会导致伴侣间的频繁争吵和猜疑,夫妻感情可能因此失衡,双方总是处于介意、患得患失的状态,频繁的争吵和冷战,一个小误会就可能引发矛盾升级,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有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过强,要求子女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事,这会让有强烈边界感的子女感到反感,进而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而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边界感,反而认为孩子逆反心理过强。
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打听他人的家庭和生活细节,说话毫无遮拦,无论该说不该说都一股脑儿说出来,无疑会触碰他人的边界甚至底线。对方必定会从反感转为设防,即便是闺蜜、朋友,关系也会逐渐疏远。
另一种表现是边界感过强。边界感过强主要表现为过度自我保护、情感疏离和社交回避,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和情感隔阂。具体表现为抗拒他人接近、避免分享内心世界、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等行为模式。
例如夫妻之间界限划得非常清楚,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家庭经济各自管理,对方的社交圈子从不参与,也不关注对方的内心想法。在情绪低谷时,不会给予安慰;在情绪好的时候相安无事,但状态差的时候就会倍感孤独。在这样的感情中,看似保持着亲密,但两个人在一起却会有深深的孤独感,感觉这个家不属于自己。他不理解你的内心,难受时也不知道找谁倾诉,婚姻仿佛变成了例行公事,虽然做了夫妻该做的事,但却没有建立起夫妻应有的深度信任。
我们只有保持适度的个人边界感,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做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你做人做事有边界,别人同样也有。一般来说,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我们不会靠近;但水深浅的边界很模糊,所以经常发生溺水事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和安全的距离。时间会告诉你,和任何一个人的关系亲疏有度、远近相安才是最好的状态。
但是,亲情中如果缺乏边界感,比如你辛辛苦苦挣的钱,不给自己的孩子,而给了别人,你的孩子可能会怨你甚至恨你。这种缺乏边界感的做法,会抹杀你过去几十年对他的养育之恩。
健康的边界感是成年人最好的修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它既能保护自己,也是对他人最高级的尊重。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701 测试
立即测试
288 测试
免费测试
1141 测试
立即测试
245 测试
立即测试
644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