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内耗,往往并非源于那些声势浩大的争执,而是源自“试图将对方雕琢成理想伴侣”的固执念头。直至亲身经历与先生的一场“较量”,我才深刻体会到这句话蕴含的深意。
女儿前往上海工作后,家中便只剩下我和先生。我满心期待着二人世界的温馨时光,幻想着与先生在灯光下轻声细语,饭后悠闲漫步的惬意场景。然而,先生的状态却与我的期待大相径庭——他仿佛挣脱了无形的枷锁,休息日里热衷于与朋友相聚。
他偶尔也会邀请我同往,但我天生喜静,热闹的场合总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更让我心生不悦的是,聚会有时会持续到深夜,当他带着满身酒气归来时,我积压的怒火便如火山般爆发。起初,我们激烈争吵,后来则陷入沉默的冷战。我曾试图直接表达我的不满,但他似乎总是转头就忘,第二天依旧我行我素。几番折腾下来,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家中的气氛却愈发紧张,静得令人窒息,连呼吸都透着疏离的冷意。
转机出现在前些日子的一次夜晚散步时。我无意间听到樊登老师书中的一句话,如惊雷般震撼了我:“许多婚姻的内耗,都始于试图改造伴侣的执念。”我猛然醒悟,这段时间里,我不正是竭尽全力想要将他改造成我理想中的模样吗?我期望他更加顾家,减少应酬,事事顺从我的心意。然而,我越催促,他越抵触;我们越拧巴,我越感到委屈。家中冷得如同冰窖,哪里还有半点二人世界应有的温暖?
我开始反思,这世上本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更没有天生就完全契合的夫妻。所谓的和谐,并非是将对方打磨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是接纳彼此本就不同的本质。他天生热爱热闹,朋友一声召唤便欣然前往;我则偏爱安静,闲暇时喜欢散步、练琴、写点文字。况且,我也并非毫无瑕疵,那些细小的不足,先生总是笑着包容,我又有什么理由非要逼他改变呢?
想通之后,我改变了与他的相处方式。他出门前,我不再反复追问归期,只是随口叮嘱一句:“少喝点酒,我在家等你。”他深夜归来时,我收起满心的怨气,提前为他留一盏灯,然后自己去另一个房间安睡,以免打扰彼此。
奇妙的是,没有了我的催促和苛责,他反而收敛了许多。出门前会提前发消息告诉我:“我在外面吃饭,吃完就回。”偶尔耽搁了,也会及时发来消息解释原因。原来,婚姻中的接纳并非妥协,而是给彼此留一份自由的空间——他不必为了迎合我的安静而压抑自己的社交天性,我也不用为了改变他而耗费心神。
我依旧在夜晚练琴,他依旧在周末与朋友相聚。但餐桌上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他讲述朋友间的趣事,我分享练琴的心得。家中的空气都变得柔和起来,那些曾经以为必须改变的“不同”,其实不过是两种并行不悖的生活方式。放下改造的执念后,我才看清他藏在热闹背后的真实模样:朋友有事时随叫随到的仗义,父母需要时挺身而出的担当,我练琴时轻手轻脚的不打扰,外出吃饭时提前为我做好饭菜的细心。原来,不拧着劲儿逼对方改变,才能感受到婚姻中最真实的温暖。
我渐渐明白,那些在岁月中安稳相守的伴侣,并非依靠“挑剔”来维系关系,而是在磨合中学会了“看见”与“调整”。与其将精力耗费在对他人的苛求上,不如转身深耕自己的世界。把纠结他不够体贴的时间用来阅读一本书,把抱怨他不够周到的空隙用来学习一项技能,把冷战时的内耗换成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当我在自我丰盈中活得自在从容时,婚姻中的紧张感便会悄然消散。
愿我们都能在中年时光里,放下改造对方的执念,少一些紧绷,多一些松弛,在接纳与成长中,从容地拥抱婚姻中的每一份温暖。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459 测试
立即测试
505 测试
立即测试
245 测试
立即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
2210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