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加班,职场人的内心写照:
“我不知道自己加班的意义在哪里?我明明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给到了领导,他却说和他想的不一样,还让我尽快按他的思路修改好。要知道,已经忙了一整天了,大晚上的还要揣摩他的心思,重新做‘不应该再让我做的工作’,我真的很恼火!”
“我的工作以沟通为主。如果我晚上不去做,可能会影响项目整体的进度。但是无休止的沟通其实让我很疲惫,睡觉都不踏实。但我却没有多少能力上的长进和薪水的提升。”
“我是做策划和创意的。其实这个职业很需要我多花些时间,去涉猎新的形式和信息,这样我才能产出更有价值、更好玩的内容。但是这几个月,我们一直在加班做项目,每天赶进度,根本没有空闲时间。现在,我的想法已经枯竭了,我甚至丧失了对这个职业的热爱。我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天分、没有能力做这一行?我要不要换工作?”
这些职场上常见的加班原因和加班状态,给很多职场人带来无价值感、无意义感,并由此产生负面的情绪,甚至导致能力的退步、自我的不认同。
面对加班,职场人都习惯怎么做?
如果我们无法从不适的现状中调整,回归舒适的正轨,便想要通过换工作、换岗、裸辞、降薪等方式逃离,让自己“彻底摆脱”当下状态。当下状态的问题,与新状态的优点,被同时放大了。然而,每一种逃离背后,都潜藏着危机。比如换工作、换岗,往往会导致不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导致工作质量降低;裸辞会直接面临经济压力;降薪后职业发展会受阻等等。更换状态或许能够短期内解决一些问题,但长期来看,却不一定能让你真正逃离困境。
更严重的是,当我们再次面对相似的问题时,可能又会想到逃离。于是,相似的困境,反复上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模式的循环:个体不断地寄希望于改变表象,也就是外在的环境,却忽视内心模式的作用。我们习惯用对抗、回避、将问题合理化等内心模式应对,却很少探寻问题真正的原因。如果我们不去主动觉察是什么让我们陷入困境,困境就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不断循环。
工作,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定义:可以是用时间换金钱的打工状态,也可以是助力自我成长的平台,又或者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我们对工作的定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工作价值的判断,并产生不同的工作态度。在面对外部压力、阻碍时,我们的情绪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
如果我们可以用积极的、多元的视角思考工作对于个人的价值,重新定义当下的工作,那么被动“打工”就可以转化为自我成长以及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石。我们就会提高工作的主动性,更加快速地运用能力和智慧摆脱低效加班。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71 测试
立即测试
1481 测试
立即测试
673 测试
立即测试
55 测试
立即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