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吗,隔离结束就分手那种?
疫情封控期间,这样的发言,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常见了。
似乎已经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年轻人们,也开始害怕起长时间的独居来。
被封了60天的朋友就跟我说:
我邻居是位独身奶奶,子女都在国外,老伴已经离开几年了。
她会用手机,但团购抢菜什么的,还是一窍不通。
我每次帮她也抢一份,解封那天,她来敲我的门道谢。
我看着她离去的背影,瘦瘦小小,显得好孤独。
我忍不住想,我以后会不会也这样?我会不会,一个人孤零零地直到老死?
她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以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600万独居老人,每年有3万独死家中。
前阵就有位女性,在出租屋中被发现死亡多日。
她的身边,只有一只狗狗玩偶,和3400万日元现金。
警方前来调查,但没有人知道此人是谁,只查出她独居此处,近40年了。
无人照料的独居者,「孤独死」是唯一结局吗?
01
以前我疑惑爸妈没朋友,
工作后我懂了
拍毕业照那天,我们宿舍约定,以后每年毕业季,都要再见一面,一起吃饭聊天。
后来,我和一个舍友留在了读书的一线,还有两个各自回了老家。
然后,我们的宿舍群,以飞一般的速度,沉寂了下来。
刚开始,我们还会吐槽吐槽奇葩老板、同事,或者交流一下学校的八卦。
但后来就变成了,一个人的消息早晨发出来,一直到晚上,都收不到别人回复。
也可以理解,毕竟,大家工作那么忙,每天都有那么多消息要回复。
而且工作不同,步调也已经大不相同了。
想和大家吐槽点什么,还要写清前情提要,打字刚打了一两句,就觉得好麻烦,还是算了。
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快点把活干了,争取早几分钟下班,回家待着。
现在一年之约快到期了,但我们默契地,谁都没有再提。
老朋友渐行渐远,新朋友寥寥无几。
即便偶尔能准时下班,有点时间,我也不想去社交。
一年来,我看了26本小说,12季美剧,有时自己手痒写点网文。
其实,这样的状态,会让我想起爸妈。
他们也在大城市打拼过,我出生后就回县城找了工作。
按理说,小县城里应该熟人多,可我就没怎么见过他们的朋友。
小时候的我不理解,和同学玩多好呀,不比两个人大眼瞪小眼强?
现在我才懂得,他们在家待着时,有多舒服。
不同的是,我还没有对象,也不着急找。
当自己能给自己足够多的安全感时,陌生人的出现,带来的麻烦远比幸福多。
我想,我可能就会是3万「孤独死」中的一员吧,但我并不怕。
每个人的心理效能,其实也像一个经济系统。
要有支出、消耗,就得有收入、补充。
当心理效能被工作耗尽,人就只想躺平「充电」了。
这时候,社交也容易变成一件会继续耗能的事。
毕竟跟不熟的人交往,要注意仪表,还要照顾对方,避开尬聊和冷场……
这么想想,还是孤独更划算、更自在。
心理学家把孤独(solitude)分为三种,其中的内向孤独(inner-directed solitude),指的是人独处时更轻松平和,更能探索和了解自己[2]。
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中,女门房荷妮,用外在的粗俗隔离了和他人的联系。
但在自己的小密室内,她读弗洛伊德、中世纪哲学,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正如那句话所说:
孤独,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不害怕「孤独死」的人们,其实一直与这位老朋友在一起。
02
我和别人最亲密的瞬间,
是不在一起时
虽然也喜欢和大家一起吃吃火锅、喝点小酒什么的,但聊天也就止步于工作烦人、对象烦人这样的话题。
反而不见面的时候,我们聊艺术展,聊时事新闻,能聊到半夜。
这些瞬间,才是我觉得和他们更亲密的时候。
所以我有一个,可能比较奇怪的想法:
我是大概率不会「孤独死」的,但我其实有点希望这样。就让我在孤独中,感受和人类更深的联结吧。
现实的缺席反而会加强心理上的亲密感,这种外向的孤独(outer-directed solitude),看似有些颠覆认知。
但想想我们和家人的关系,也许就更明了:
不住一起时,我们和爸妈相互挂念,会想妈妈亲手做的面,想爸爸泡的茶;
然而一旦放假,和爸妈一起住了,不出一周,就会相互「嫌弃」,想要逃离。
我们都像刺猬,一边需要靠近取暖,同时又需要远离尖刺。
自主与亲密的冲突,是每个人成年后,都要处理的课题。
在反复的拉扯中,边界也逐渐清晰。
外向孤独,也是在冲突中划清心理边界、获得平衡的一种方法。其实,人都免不了面对家人、朋友们的离世,尤其是我们自己老了以后。
外向孤独,也可以帮我们感受与他们的联结。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895 测试
立即测试
1129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立即测试
1549 测试
立即测试
702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