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亲戚走得少了,春节拜年也少了;
没有亲戚的联系方式,有些连名字都记不起来;
办事不喜欢托关系和欠人情,什么都自己扛着……
逢年过节,甚至连家都不想回……
不同于老一辈对故土的留恋。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年不回家,平时不联系,似乎已经断开了和家乡、亲人们的联结。
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断亲」。
01
大城市混不下去就回家托个关系?
不可能,年轻人已经开始「断亲」了
小杨说,他之所以来北京,就是因为受不了小地方干什么都要走亲戚、托关系。
比如医院挂号,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
但只要小杨爸要去医院,就一定会提前打3个电话,通过亲戚们在医院的「关系」,帮他挂号、带他插队。
无独有偶,Vivian的伯伯、叔叔或者姑姑,每次从村里来镇上买什么大件,她爸妈也会像小杨爸一样「走流程」:
打电话问朋友,认不认识卖这些的老板;
问到后,打电话给老板,寒暄10分钟,再询价;
等亲戚们来了,她爸就开上车,接人去店里。
一通操作,东西没便宜多少;
老板有时候还会「杀熟」。
但爸爸总是骄傲地说:
学着点,还是自己人可靠。
而Vivian,却连谁是伯伯,谁是叔叔都记不清。
不走亲戚,被学界称为「断亲」。
断的还不是远房亲戚,一般是二代以内的姑姑伯伯、阿姨舅舅。
有研究显示,年龄越小的群体,和亲戚「经常联系」的就越少:
90后大多数人只是「偶尔联系」;
18岁以下,就「基本不怎么联系」了[1]。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走亲戚了?
问及原因,大家一般会说:
因为懒,觉得社交麻烦;
因为忙,疏于交往见面;
没感情,好像没什么说的……
的确。
如今年轻一代独生子女多,加上从乡镇到城市的迁徙,家族聚居的环境本就不在了。
就算难得一次的亲戚聚餐,大家也是各玩各的手机,有的还聊着十几年前的老梗和话题,年轻人尴尬到脚趾抠地。
还有的喜欢八卦私事、互相攀比……像父辈那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感,这一代人基本感受不到。
但还有些人,比学界研究更「生猛」。
他们,已经开始和父母「断亲」了。
02「断亲」之前:
我一眼就能看到头的人生里,
藏着看不到头的痛苦
你能想象,一个女孩,18岁前都是寸头吗?
亚男就是。
她很少提起原生家庭,只是说「父母对她的要求很严格」。
有一回,我们喝酒聊天到很晚。
7分醉了的她,第一次聊起了妈妈:
她不想要我的,她想要儿子。
我永远都达不到她的标准,因为我不是个男的。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赔钱玩意儿」这两句话,我从小听到大。
毕业后,亚男入职了省会国企,在一个不太忙的岗位上,开启了一眼就能看得到头的人生:
早九晚五,读书写字;没什么大富贵,也没什么大风浪。
但亚男的痛苦看不到头:
她的工资卡在妈妈手里,每个月都要等她「发零花钱」;
想出门玩一趟,都像小时候一样事无巨细地汇报;
她有过喜欢的人,但妈妈知道后骂她「想男人想疯了」;
然而,妈妈又同时给她安排了好几场相亲,都是大腹便便的土老板,还威胁她「不去就断生活费」。
最近亚男看《梦华录》,发了条朋友圈:
把女儿卖给老头换十贯钱,女儿跑了还追着找过来,抱着女儿的腿要钱。这是葛招娣的亲妈还是我亲妈啊。
迎迎面临的问题,比亚男更难。
她有个小2岁的弟弟。
为了让弟弟上私立高中,爸妈把迎迎的生活费减半,完全不顾她高三冲刺,正需要营养。
上大学后,除了第一次去学校的路费,一分钱都不给她。
现在工作了,又「你该攒钱给你弟买房子了」。
或许是被抱着吸血的感觉实在太痛苦,这2个女孩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融入同事朋友的圈子,慢慢地断掉跟家人的联系。
爸妈理解不了:
女儿为什么长大了就变了,宁愿把时间和钱跟外人一起「浪费」掉,也不愿帮衬家里。
学界认为,人类关系分为初级关系和次级关系。
前者,指的就是血缘和地缘相近的关系,比如亲戚、邻居。
而次级关系,指的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关系,比如同学、同事关系等。
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离家越来越远,初级关系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而次级关系越来越重要[2]。
加班的时候,是同组的同事一起努力,一起吐槽;
难过的时候,是身边的朋友一起聊天,相互纾解。
从这个视角来看,无论爸妈是不是「吸血」,年轻人「断亲」,似乎都「理所当然」。
03「断亲」背后:
所有的突如其来,
都是蓄谋已久
从小到大,Vivian都在东北读书,读研也读了本校,每个月都会回家——当然,是爸妈要求的。
读研最后一年,Vivian不声不响,申请到了美国的博士。
她爸妈很惊讶:
你为什么突然跑这么远?
但只有Vivian知道,自己谋划了多久,犹豫了多久——
我再也不想被他们当挡箭牌了!
以前我还傻乎乎地帮我妈,还因此而很讨厌我爸。
结果我跟着他说起我爸坏话吧,她又埋怨我不孝。
现在他们要是敢问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呵,我都不喜欢,行了吧。
现在,Vivian已经在加州结婚了,远离了她从小就不理解也不喜欢的「走亲戚」。
这几年因为疫情,她顺理成章地3年没回国。
平时除了打钱,也几乎不和爸妈联系。
虽然一直让Vivian学会「托关系」。
但她的父母,其实连两个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
心理学家Bowen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良好的自我分化水平[3]。
从人际关系层面来看,也就是,能把握好亲密和独立的平衡。
前者是来自他人的爱和支持,后者则是掌握自己的人生。
Vivian爸妈的自我分化水平显然不足,所以他们拉上孩子,把原本夫妻关系中的问题,变成三角关系,让三个人的情绪缠结在了一起。
身处其中的孩子,自然也很难自我分化。
而在亚男、迎迎家里,爸妈在金钱和心理上双重控制,让她们的「分化」之旅同样艰难。
选择「断亲」,在Bowen看来,就是在通过情绪阻断的方式,来逃离情绪缠结的痛苦,完成自我的分化。
「断亲」的年轻人们想:
如果我拼尽全力,还是没法独立自主,那这个家给的亲密,我也干脆全都不要了。
迎迎虽然没能像Vivian一样「逃」那么远,但她也以疫情降薪为理由,坚决拒绝了爸妈的要钱。
在拒接了16通电话后,她拉黑了他们的号码。
04「断亲」之后:
过上了想过的生活吗?
也不完全是
亚男的「断亲」路,走得比迎迎更坎坷,更犹豫。
她也无数次想过,把工资卡拿回来,把妈妈不合理的要求都推回去。
但她害怕,怕自己这样做之后,妈妈老无所依;
怕,老家村子不大,会传闲话;
也怕自己会后悔,事情又无法挽回。
但让她下定决心的,是妈妈的一句话:
你不给钱,全村人都戳你脊梁骨,把你戳到烂。
妈妈说这句话时有多洋洋得意,她就有多心灰意冷:
这本该是你帮我保护的软肋,现在却成了你的把柄。
这通电话后,亚男开始坦然「摆烂」了:那你们就说吧。
她换了手机号,又挂失了原来的工资卡。
与亚男们不同,小杨的「断亲」,是被动的。
在大城市基本安定下来后,以往几年也见不着的亲戚,开始一个接一个地给小杨打电话。
今天,是姑姑家的小孩要找实习,希望小杨把他招到自己在的部门,哪怕专业完全不匹配;
明天,是伯伯有个老同学来看病,希望小杨给他挂个号陪同,不顾小杨那几天项目正忙加班加到凌晨;
后天,叔叔邻居的表亲希望小杨帮忙……
当然,小杨每次都拒绝了。
结果,小杨还没受不了,小杨爸先受不了了:
连亲戚的忙都不帮,你太冷血了!是不是我以后老了病了,你也不愿意帮我?那我就当没你这个儿子,你也别回这个家了!
反正,小杨爸气得不轻,不再联系;
小杨则乐得轻松自在、不受打扰。
至于亲戚怎么说,小杨觉得无所谓,毕竟自己本来也不会回老家去。
「断亲」后的他们,终于获得了自己向往的独立。
他们不再被名为爱、实为控制的线绑架,不再需要承受,原本就不该属于自己的问题、责任、情绪。
但同时,代价也如影随形。
被重视初级关系的老家亲戚「戳脊梁骨」,只是其一。
更难的,是自我怀疑。
虽然物理上断了亲,但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还留在亚男心里。
一个人对自己有没有能力、值不值得爱的印象,从小时候就会开始形成。
如果从小就经历过度的干涉,听过太多责骂、打压,小孩子也会怀疑,自己会不会真的是「赔钱货」,会不会真的没有价值。
这就是过度干涉下,培养出的典型低自尊[4]。
而长大后,被压低的自尊想要重振旗鼓,也不是件容易事。
所以,当亚男发现,断亲后,生活中的烦恼照样一件不少时。
她也会担心就这样「断亲」,是不是太过于自不量力。
05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评判「断亲」的对错,而是想让大家了解:
「断亲」背后的酸咸苦辣,和断亲之后的喜忧参半。
而假如你也在思考「断亲」,更重要的也许是:
你希望在这件事里,寻求到什么意义。
毕竟,这一代的年轻人,完成学业,进入城市。
茫茫人海中,不再有传统的束缚,也越来越少亲缘的支持。
或许,我们会面对和上一辈的拉扯和博弈,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
但正如学者梁永安所说:
我们依然可以建立起新的价值观,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接纳世界,接纳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在新时代的路上孤独前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79 测试
免费测试
658 测试
立即测试
148 测试
免费测试
952 测试
立即测试
3065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