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丨《如何找到真问题》
作者:解心在线 2022-09-16 08:24:00 成长心理

“什么动物跑得快?什么花儿向阳开?什么喜欢蹦蹦跳?什么它会咕咕叫?”

“猎豹猎豹跑得快;向日葵花向阳开;兔子青蛙蹦蹦跳;图图的肚子咕咕咕咕叫不停。”

如果你没有答错以上4个问题,那你就是答对了《问题小孩》“咕叽咕叽冒不停”的问题。

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丨《如何找到真问题》

好消息是,这些问题是有奖竞猜——答对问题奖励继续读完这篇文章!(没有说答错的人不能往下读的意思)

什么是“真”问题?

《你的灯亮着吗?如何找到真问题》一书中,将「问题」定义为现实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平平无奇的一天,但是自己诸事不顺,以至于自己不禁感慨:“天哪,我是不是出问题了?!”

我们之所以感到世事艰辛,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方向背离了我们的期望,背离了我们所认为的“事物原本应该遵循的方式”。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天哪,我是不是出问题了?!”

但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厄运,而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这便是“真”问题。

一旦找到“真”问题,解决办法便随之而来——可以通过调整理想状态或者改变现实状态来解决问题。

“你或许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否正确,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如何定义问题会影响我们如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问题的表述也在隐隐约约间影响我们解决问题。

现在到了“请回答”的环节:图中所示的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东西,它是什么?

“一个圆”,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但如果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呢?

如果问题变成:图中所示的是这个东西,它是什么?

你是否会犹豫——emm…似乎是个黑色方框里面嵌套了一个灰色的正方形和一个圆?????

问题的表述会影响我们对问题的“演绎”——我们都倾向于采用让我们感到最舒服的方式去理解问题,因为我们很熟悉该如何在某个特定的层面上去解决问题。

但问题的来源、问题出现的背景、问题的实质等等,这些都是引领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在正式开始着手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之前,每一位立志成为问题解决者的人都应该问一问自己:我是真的想找到解决方案吗?

大多数人在很多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在面对某种问题,因为“问题”的定义很宽泛,理想状况和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都可以算作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的感觉并没有错。

知道自己碰到问题是一种主观感受,你觉得自己碰到了问题,那便是真的碰到了问题。但是知道问题是什么,却是另一码事。很多遇到问题的人都觉得自己知道问题是什么,不过,这往往是一种错觉。

这种错觉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人们普遍相信“解决问题”是一件大事。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本能:紧紧抓住看起来像是问题的表述,然后尽快解决它。

这种本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阻碍,因为即使我们在解决的不是“真正的”问题,它也会变成我们眼中真正的问题,因为我们太想解决问题了。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在我们解决问题之前,确认自己想要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而不只是去完成“解决问题”这个任务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小心!思维陷阱出没

解决问题之路并非坦途,相反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是问题不断涌现的过程。特别是当这些问题包含思维陷阱的时候,解决问题之道更加困难重重。敢问路在何方?反正不在陷阱那方。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的生活中出现新鲜事物时,刚开始我们会对它非常感兴趣,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它既不制造危险也不创造机遇,就会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便是人类的习惯化倾向:我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会随着这种刺激的重复出现而递减。习惯化让我们忽略环境中恒定不变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习惯化也往往是我们解决问题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并且把它们排除在思考范围之外。而这些被我们忽视掉的东西便有可能成为我们解决问题道路上的阻碍。

而习惯化的力量又是巨大的,想要凭我们一己之力抵抗习惯化的陷阱十分困难。这时候,不如试着转换视角,或者寻求他人帮助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

一方面,“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变换角度来看问题也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与他人交流想法也是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想法的过程,这样的交流过程或许可以为问题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如何拥有不会变黑的红苹果?用糖浆?还是可以用红宝石做成苹果?像《天外飞仙》里的童远那样,从不同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哪些问题最难解决?

如何控制暴脾气?

如何避免暴饮暴食?

如何遏制对无法得到的东西的渴求?

这些问题你都有答案吗?

有人认为,这些源自“天性”的问题最难解决。原因有二:

一是在于问题的根源过于深远,我们会对此感到无能为力。所以,我们也常常把问题归因于“天性”,似乎这样就可以逃避解决问题的责任。

二是对问题产生了错误的归因。问题的产生往往有其特殊的情境在,然而我们往往会忽视情境的力量,而将问题归因到人的身上。比如暴饮暴食的背后,可能是压力太大,真正的问题是解决当下的压力,但我们可能会将问题归结于:是我自己没管住嘴,我是一个自律性差的人。

跳脱出“天性”的视角,确认真正的问题源自哪里,以一种建设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或许是我们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不是下意识就选择了逃避。

“只要你能确认问题到底来自哪里,自然而然就会有人伸出援手,特别是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时。”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