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的诗意表达”和“诊断的真正意义”
作者:解心在线 2022-10-12 08:29:32 成长心理

01

诊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知道有很多患有双相、重度抑郁的人,或是那些患有比这些常见疾病要更严重一些的精神疾病的人,对诊断这件事持有非常失望、甚至愤怒的看法:“是的,我是病了。然后呢?你不会告诉我,靠这个白色、粉色、蓝色的小药片,你就可以解除我的痛苦了吧?!

你真的了解我有多痛苦吗?我走这么长的路,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医院,挂上你的号,就为了让你给我开药吗?”

“症状的诗意表达”和“诊断的真正意义”

另一些人,因为对药物的强烈恐惧和自己强烈病耻感而拒绝药物的帮助:“不!我不吃,我不要这些副作用!我不要我的人生需要依靠药丸才能继续。这些药会毁了我。”

强烈的愤怒和失望任凭一个人有多少力量,也是难以持续承受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大量的精神疾病患者,要么麻木地大把大把地吃着药,对自己不再抱有希望,得过且过,在抑郁、痛苦中悲观地生活,心如死水;

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多的人因为害怕被贴上“精神疾病”这个四字标签,拒绝药物的帮助,任自己在激烈的自我搏斗中痛苦着、跌落着,像一只刺猬一样刺伤身边亲密的人,或者成为了一个自怨自艾的祥林嫂,拒绝为自己接下来的生命负责。

对诊断的不公正看待导致了以上两种应对精神疾病偏差的、痛苦的处理方式。

在我看来,请医生使用那些印在书上或头脑经验中的“标准”给你贴上标签,然后再用那些小药丸控制你接下来的生命,和诊断的真正意义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诊断这件事,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和体制的原因,受精神卫生发展水平的限制,被大大地妖魔化了。

我们其实应该去正视诊断的积极意义。

诊断是为了让你和你的家人知道,你病了,你正处于“身不由己”的状况中,而因此能够使你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之所以成为病患,恰恰是因为他的家人本身就长期存在某些精神病性的表现(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没有所谓的“正常”,在精神疾病和正常之间是没有一道戛然而止的分界线的)——期待从这样的家人那里获得理解和支持是不现实的。

但是,获得诊断至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这些人能够开始了解自己,开始关注“我究竟经历了些什么”,然后有机会开启一个自我悲悯、自我谅解和支持的过程,一个成长、疗愈、整合的过程。

所以,不要再背负“病耻感”,也不要迷信权威(比如:医生),不要把对人生的责任全部转移到一个“诊断”上,也不要轻蔑诊断、用愤怒地眼光看待诊断。

理性地、具有自我悲悯性质的(而非自怜)使用诊断。

注意,只有“获得诊断”,一个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帮助自己的资源。比如,当医院提供的帮助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之外获得更多心理咨询师的支持。

(在症状比较明确地影响到社会功能的情况下,疑似精神疾病,但如果没有诊断和接受医院治疗的证明,心理咨询师是没有权限提供帮助的。)

02

如果症状是一种“表达”,

它在表达些什么?

症状是没有对错、好坏之分的——假如你可以不用二元对立的观念去看待它。

症状可能更多地是一种“表达”,因为它是这样地智能、这样地具有随机性、这样地具备个性,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种“诗意的表达”。

是一个人受伤的、受挫的经验经由身体的一种生物化学表达;

是一种呼喊,提醒我们,我是有多强烈地一直在压抑、忽略自己的感受;

是一种“爱的表达”,是“细胞的忠诚”:

尽管我们可能觉得自己依然怨恨着家庭中的某个人,感到不能和解,但在身体、潜意识的层面,我们一直深爱着家人、家族,以至于需要在身体之内再次呈现出这些曾被长辈、或者被某一辈压抑的、受阻的能量,我们使用自己再现家族的课题,正是源于我们作为一个灵魂的爱——为了导向治愈;

是五行十二官的倾诉(五行针视角)。

我们需要去理解、探究这些症状究竟在表达些什么,而这些答案,不要迷信权威,只有我们自己拥有最终解释权。

同时,开放自己的灵性维度,去阅读更多的灵性资料,学习信任你自己。

要时刻记得,我们自己,才是治疗的关键。

其他的所有,包括治疗师、咨询师、药物——假如它们能起作用,都只是治疗的支持和助力。

赛斯说,你可以治愈你自己。把这个信念深深植入内在,欣赏和领略那些“自然疗法”的神奇之处。

最后,分享一点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隆教授关于“诊断”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观点主要是从治疗师的视角,提醒从业者不要过于看重诊断、迷信诊断,对于普通人、患者也有警示意义,但这并非在说诊断是不必要的。

03

不需要迷信“诊断”

(亚隆教授关于诊断的观点)

“治疗是一个渐进深入展开的过程,治疗师应尽量全面深入地了解病人。"

诊断可能会限制治疗师的视角,影响治疗师把病人当做人来建立关系的能力。诊断还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语言。当治疗师把病人看作“边缘型”或“歇斯底里型”,并与他(或她)建立关系,可能就会促进和推动病人表现出这些相应特质。在DSM中,人格障碍的类目信度是很低的。绝大多数治疗者都会注意到,在第一次面谈后做诊断要比十次面谈对病人有更多了解之后再做诊断容易的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奇怪的科学吗?如果我们把DSM诊断系统看得过重,我们必然会损害到人性,损害到治疗本身的自发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当然,在有生理因素在内的严重情况下,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情感障碍、颞叶癫痫、药物毒性以及因毒性物质、变性因素或传染性物质引发的躯体或脑部疾病,对于这些疾病,诊断无疑对治疗上的考虑起关键作用,但在日常心理治疗中,面对困扰较为轻微的病人,诊断经常会起到反作用。”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