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家长前来咨询,好奇自己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说他非常重视孩子自主精神的培养,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要有自己的判断,结果孩子上学后,却成了刺头儿,在课堂上总是公开发表一些反对意见,影响了老师正常的上课安排。
要说孩子也没什么错,他仅仅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另一方面,他似乎成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难以同班集体和谐共处。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有主见,但又不希望孩子受伤。而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很多时候需要做出妥协。
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改善调整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找到平衡点呢?
01
两类教养目标
你想把孩子培养成跟集体更和谐一致的人,还是更独立更有自己想法的人呢?对此,心理学家区分出两类教养目标——集体主义目标与个体主义目标。
我们都知道,家长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孩子长大之后能适应社会,而社会大致可分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两种。
培养孩子适应个体主义的教养目标简称为个体主义目标。
个体主义目标有三点——
● 个人选择:我希望孩子自己来决定他们想做什么。
● 充满热爱:我希望孩子热爱自己在做的事情,同时也学会爱自己。
● 相信潜力:我希望孩子觉得没什么是做不到的或没法拥有的。
培养孩子适应集体主义的教养目标简称为集体主义目标。
集体主义目标也有三点——
● 心中有家:我希望孩子爱家庭,长大不会忘了妈妈。
● 融入集体:我希望孩子能和其他孩子相处,善于分享、互帮互助。
● 尊重与服从:我希望孩子能学会尊重、倾听和服从。
我们国家千百年来一直是集体主义文化,重视人际,强调长幼尊卑;而近年来,受到全球化影响,有主见、有个性越来越被推崇。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们很自然地会感受到一种抉择困难。
1.有家长认为两者必然冲突。
● 重视关系不利于个人成功
有的家长表示:
她不随便追随别人,也不随便因为别人的想法改变自己,不善于交际也没什么,我挺为她骄傲。
该做作业的时候不回家,天天跟同学混在一起!
而孩子内化父母想法之后也表示:
妈妈认为交朋友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一本好书比交一个朋友更有价值。
● 个人成功不利于家庭关系
如果孩子太有本事,毕业后生活在大城市,就不着家了……
2.也有家长认为两者可以共存。
● 服从权威与独立自主同样重要
我希望孩子善于交际,但未来最好能有份独立的工作。
孩子平时应该尊重他人,但在关键时刻也需要挺身而出,勇敢当领导者。
● 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基础
我把孩子带到公园,就是希望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这样就不会怕人了,会越来越有自信。
● 个人成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只有自己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才知道如何对待别人。
02
如何平衡两种教养目标
孩子有可能在坚定个人选择的同时很好地融入集体吗?当自己想做的和集体不同的时候应该坚持还是服从?
文化心理学家Kagitcibasi曾提出,自主性与关联感两者同高才是最佳发展模式,这说明两种教养目标也应共存 (Kagitcibasi, 2017)。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的教养目标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学会灵活转换!
1.分场合
公共场合父母应该多强调集体主义目标(例如,在学校里彬彬有礼,尊重并服从集体决定),但在私人场合强调个体主义目标(例如,自信勇敢地表达个人选择)。
有两点需要注意!
(1)父母应该明确表达对于不同场合的要求,以免孩子觉得父母的要求前后不一致而感到混乱或无所适从。
(2)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集体中保留意见、在一些场合自我保护是合理且重要的。否则,孩子可能会为自己关键时刻没有挺身而出而内疚,或认为自己是个懦弱、表里不一的人。
2.分阶段
有的家庭可能在孩子小时候重视关系与礼仪;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逐渐重视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
而有的家庭,如我们开篇提到的例子,可能会在小时候侧重于培养独立的判断,随着慢慢长大,再引导孩子重视社会规则与责任,学会尊重集体与他人。
二者始终共存,但相对平衡会随孩子年龄不断调整,侧重点不同。
由此看来,两类目标对孩子全面发展都很重要!
智慧的家长能够随着孩子年龄、随着不同情境,灵活调整教养目标,从而收获好的教育成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054 测试
立即测试
697 测试
立即测试
213 测试
立即测试
371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