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给一家公司做一个一天的培训。
有一位同学,上午非常投入,但到了下午,却带着耳机一直在开电话会。
每次跟我眼神交互的时候,她都一脸的不好意思却又无可奈何的指指手机。
我明白了,她是被”内卷“了 —— 被迫卷入无休止的、非理性的竞争,导致无实质意义的消耗。
01
你内卷了吗?
“内卷”这个词今年可算是火了。
什么是内卷?知乎上一个答主打了个比方,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本来大家都坐着,结果有一排人站了起来,后面的人为了看到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被迫站着看电影。
无论是不得不被动加班的“打工人”, 还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 都如同《红楼梦》中所说,像“烧糊了的卷子”一样。
从娘胎里一路“卷”到职场、再回到自己的孩子、家庭,如此恶性循环。
“内卷”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竞相报补习班。
在校大学生为了刷简历而疲于奔波在各种选修课中,可能自己哪个也不喜欢,但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也没办法,先刷个 GPA 再说。
职场人更是逐渐陷入内卷的漩涡,无法自拔。
一个人加班一小时,其他人不想显得懒,就加班两小时......以此类推,结果效率直线下降,白天的工作晚上做,光耗时间和健康。
有一次我 9 点半从百度出来,发现后厂村根本打不到车,大家都是这个点儿才下班。据说很多人不得不叫货拉拉才能回家。
我不由得想,究竟是加班让这些公司有了创新,还是因为缺乏创新,这些公司才不得不加班?
“内卷”的英文是 involution,从字面上来看,它的反义词就应该是 Revolution ,即创新革命。
当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不足,大量人力遭到浪费,就会陷入被动和恶性循环。
我以前在公司的时候,有一次开会,老板无心中夸了一位同事敬业,说他的邮件都是晚上 8、9 点发出来的。在此之后,我发现大家的邮件越发越晚,恨不能都夜里11、12点。
再之后,愈演愈烈,我甚至收到有人凌晨 2、3 点发的邮件。我一问,敢情人早睡了,邮件是用定时发送功能发的。
在这种存量博弈,高度一体化的竞争中,个体如果找不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没法不被卷进去。
02
如何脱离内卷?
内卷,意味着一个系统的自我锁死。
因为自我封闭,因此导致缺乏延伸性,所以才卷一块儿了。
打开它的唯一方式就是从封闭到开放 —— 信息的开放,心态的开放。
前两天,听一个朋友说他给他家闺女报了钢琴,舞蹈,说这是女孩的标配。
还报了美术班,因为想要培养她的美感,长大以后就算是做个 PPT 也能比其他人更具艺术感。
哎,真是优秀的父母啊,想得好周全!但老实讲,等她闺女长大以后还用不用PPT都是一回事儿。
更不要说,现在的美术班多一半儿都是老师手把手的教绘画规则,甚至在纸上打好了草稿,让孩子往里面填色,最后拍张照片给家长交差。
真想要培养美感,去看看大自然不好吗?哪个艺术家也比不上大自然的妙笔神功啊!
卷,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毫无意识的被卷进去,还看不到出口的亮光。
职场上,也一样。闭塞的信息,导致闭塞的决策。
想当年,我是因为厌倦了企业里每天没完没了的电话会,才辞职出来自己干的。
结果刚入培训圈的时候,听说很多培训师每年讲200-300天的课!
我心想,天呐!这能有几天在家陪娃啊,这能留给自己多少时间学习输入啊?
如果是一开始积累经验还可以理解,但如果一直这么讲还引以为豪,这就太可怕了!
从开会机器到讲课机器,这不是我创业的初衷啊!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圈外人,他跟我说:你干嘛非要苦哈哈的讲线下课啊,你可以做线上课,赚“睡后”收入啊!
那是 4 年前,我第一次听说“睡后”收入这一说。但从此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线下课和线上课结合,这样自己就可以不用到处奔波,腾出时间来学习,思考,写书。
一开始没有线上课经验,企业也不接受这种形式。但慢慢的有了积累,今年,因为疫情,企业客户也终于看到了线上课的价值,让我们的“睡后”收入也实现了翻番。
所有这些都源于一个圈外人的一句话。他让我看到了还有其他更有效率的选择。
信息化时代有太多同质化的信息,以至于你看不到还有很多“圈外”的选择。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却又停滞不前,无法升级到另一种更高级模式 —— 这就是“内卷”。
想要破圈,就要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方式拓展和延伸。
也许是从不同渠道摄取信息,也许是结交不同圈子的人脉,也许就是单纯的换一个环境。
这几些年,很多外企人都去了互联网公司,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因为不能忍受996,007的加班文化回流了。
如果知道自己无法抵御内卷的力量,那就要精心选择你所处的环境。
说来可能不可思议,我儿子16岁了,但我从来没进过学校的家长群,除了我懒以外就是担心自己的“抗卷”能力不够,担心被群里学霸家长“内卷”的越来越焦虑。
真的,每次在家看儿子都觉得他挺好一孩子,但只要一跟别的家长交流,立马看他哪儿哪儿都不顺眼了。其实,孩子还是同一个孩子,是自己心态被卷了。
离漩涡远一点,就可以离自己的初心近一点。
03
如何提升抗卷能力?
你可能会说了:“哎呀,你倒是说的容易!我哪有那么多选择?”
其实,内卷不是因为没有选择,而是因为选择太多。
管理大师彼得格鲁克曾经说过: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拥有选择的人的数量有了极大增长,而我们的社会却还未完全准备好应对这一切。”
我们面临的选择之多,大大超过了我们对选择的甄别能力和管理能力。
我们无法将重要的事从不重要的事中筛选出来。
就好像开篇的那位学员,她不知道究竟是上课重要还是开会重要,貌似两个都很重要,哪个也很难割舍。
这就是典型的“内卷”心态,做选择的时候,不是因为自己想要获得什么而是担心自己错过什么。
《故事力》出来以后,很多平台约我做线上分享。
一开始我是来者不拒,生怕错过了各种推广机会。结果到最后,我看自己在各种海报上的那张脸都看恶心了(虽然笑的挺灿烂的)。
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 John Maxwell ) 所言极是:“几乎一切事情的次要性再怎么高估都不够”。
那些所谓的推广机会,错过一次并不会死;
少参加一次电话会,也不会失去升职加薪;
少上一个补习班,孩子并不会输在起跑线;
…….
想要提升自己的“抗卷”能力就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避免应激性地做出选择,有意识地区别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而不是事事都依循他人和社会默认的设置。
就像林语堂所说的:“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
-最后-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发表过一句残酷的金句:“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
这句话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没错,但从一个教练的角度来看,就好像被“内卷”是必然的,我们没有任何对漩涡说“不”的选择。
但要么自己做出艰难的选择,要么让其他人——老板,客户,和其他愿意加班的人,替我们做出决定。
愿你拥有选择的勇气和智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266 测试
立即测试
667 测试
立即测试
505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免费测试
345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