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之中,难觅挚友,唯有“搭子”相伴
作者:解心在线 2025-07-29 11:13:59 职场心理

踏入职场后,我逐渐意识到,在这里很难找到真正交心的朋友,更多的是以特定需求为纽带结成的“搭子”。职场之中,难觅挚友,唯有“搭子”相伴

这或许与职场环境有关,也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不再像从前那样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也不再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

在仅有一个微信账号的情况下,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对微信好友进行分类管理,将真实的自己部分隐藏起来,不让关系疏远的人窥探到我们的生活细节。

这些分类标签涵盖了朋友、家人、同学、同事、物业等生活中有交集的人,还有一些因偶然机会添加的“泛泛之交”。

初入新岗位时,我内心充满胆怯,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身处陌生的环境,我担心犯错后会受到批评,害怕面对未知的指责。

那时,我特别渴望有一位和蔼可亲的同事能引导我融入新环境,传授我工作上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如今想来,我十分感激当时两位热心解答我工作疑问的姐姐,如今我们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女同事往往更具同理心,更愿意伸出援手。只要我主动请教问题,她们大多会耐心解答。

随着对工作环境的逐渐熟悉和工作范围的拓展,我与同事的接触日益增多,结识了更多女同事,并与其中一些人成为了朋友。

下班后,我们常常相约一起用餐、聊天,分享工作中的难题、倾诉加班的疲惫,也会在工作遇到瓶颈时互相出谋划策。

起初,这种关系让我感到温暖和亲近。当她们向我倾诉八卦、生活琐事、工作中的烦恼或吐槽某人某事时,我内心会暗自高兴,觉得对方把我当作可以倾诉心声的人,是对我的信任。

然而,相处久了,我发现并非如此。每位同事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有些同事只是通过倾诉来释放情绪,并不真正愿意接纳他人的感受。

比如,当我向同事讲述在工作中遭遇的不公时,对方可能会说:“你现在的情况比我好多了,我当初比你难多了。”或者“那个人可能只是工作太忙,脾气急了点,有时候我也会这样。”……

我耐心倾听了他人的分享,但自己的倾诉却总是被敷衍回应。久而久之,我学会了克制自己的表达欲。除非遇到非常契合的人,否则我不会轻易分享自己的想法。

后来我反思,有些同事可能并非真心关心他人,只是寻求热闹和陪伴。大家只是工作之余临时凑在一起的“饭搭子”。

客观来说,我们的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工作环境且无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彼此吐槽倾诉、分享经验。但如果涉及薪资待遇、工作矛盾等利益问题,这种关系可能就会瞬间瓦解。

因此,在这种关系中,真诚的分享和接纳是可贵的,但不强求也是常态。我们不应对他人抱有过高的期待,而应保持适当的分寸感。

于是,我渐渐释然了。想说的话要留给愿意倾听且能保守秘密的人。闲暇时,我们仍会分享美食,推荐好吃的、好玩的,为生活增添乐趣。这种“搭子”关系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相处方式。

当然,除了与同事的“饭搭子”关系外,我身边还有“健身搭子”、“购物搭子”、“旅游搭子”……在共同的环境中,大家因某件事或共同爱好而短暂相聚,以缓解工作之余的单调和孤独。

但这种“搭子”关系很可能仅限于此,因为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有限,也不愿进一步敞开心扉。当环境改变时,这种关系可能就会逐渐淡化。

我认为,真正的朋友之所以能长久维持亲密关系,是因为彼此有共同的经历、情感记忆、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信任。

当我们越来越难以信任他人时,也自然难以结交到新朋友。

然而,从发展的角度看,“搭子”关系或许也是当下和未来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不愿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累,追求这种纯粹而淡淡的“搭子”关系也未尝不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