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突然就炸的人,可能藏着自己都不知道的创伤
作者:解心在线 2023-05-23 08:14:54 成长心理

不久前,糯米经历了一场突然的崩溃。

引爆她的,是妈妈给的回答:

“被子有点冷,帮我换一床新的吧,妈妈。”

“哎呀,就睡这两天,你就凑合下吧,哪那么娇气!”

“凑合下”三个字就像一把尖刀,瞬间切断了她的理智,让她委屈得大哭起来。

冷静过后,她又懊恼自责:

“我刚刚怎么了?平时情绪挺稳定的,怎么突然又崩了......”

糯米的经历,也是我们不少人的缩影:

在某一瞬间,突然失去理智,爆发自己也不曾预料到的情绪。

但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往回追溯那个瞬间,你会发现很多可能导致崩溃的迹象。

想要减少并安全度过这“突然就炸”的情绪,要做的不是压抑,强行稳定。

而是接纳并看清它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伤口。

01

那些在相似场景里

被触发的情绪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会在很多相似的场景里爆发。

比如:

你并不想做某件事,对方却卖惨、哭诉求你去做的时候;你希望对方去做某件事,他却回你“等一下”的时候;你正发表自己的观点,却突然被强行打断的时候;

这是因为,这些场景戳到了我们的“雷点”。

那是过往创伤导致的敏感点。

比如开头提到的糯米,就是如此。

难得回一趟家,想住上两天的她,临睡前发现自己的被子还是夏天的薄被。

于是对妈妈说,“被子有点冷,帮我换一床新的吧。”

可妈妈却回她,“哎呀,就睡这两天,你就凑合下吧,哪那么娇气。”

在那一刻崩溃,并不是因为她脆弱。

而是妈妈那句话,唤起了她过往不被允许表达,还要一直满足别人的创伤体验。

从小,她就在爸妈的斥责中长大。只要一犯错,就会被大声地拿出来反复讲。

而她的需求,不管怎么表达,都不会被爸妈重视。

要么假装没听见,要么就是“没关系”“忍一忍”“凑合下”。

反过来呢?

爸妈的需求,她却每一次都得接住。

比如有一次,妈妈做了红烧肉,糯米不想吃。

妈妈就不停地念叨着:

“为什么不吃?我告诉你,为了买这盘肉,你爸一大早就走了半个小时到菜市场买肉,你也不看外面有多冷?我还辛辛苦苦弄了一个上午,你却说不吃?”

在一片谴责和压迫下,她不得不吃下这顿根本不想吃的红烧肉。

这样的场景,在糯米的童年时常出现。

总是突然就炸的人,可能藏着自己都不知道的创伤

所以,再遇到类似的人或事时,她会难以控制地产生委屈、厌烦甚至愤怒的情绪。

比如,当同事非要跟她一起吃午饭时,她会莫名升起一种“被要求,但没法拒绝”的不满。

然后在情绪的驱使下,要么一言不发,要么阴阳怪气,人际关系也因此受影响。

像米粒这样,被某些“雷点”触发了情绪后,该怎么去稳定下来?

首先,我们要认清。

过往的创伤,不会因为三言两语就被轻易消解掉。

它需要我们对创伤好好地做一些修补的“手术”。

称之为手术,就说明这个过程真的很精细。

它并非只要往那上点儿药就可以了。

它需要先找到我们的伤口,看到:“哦,原来你是这样受伤的。”

再判断是要消毒,还是只要缝补,还是里面卡着刺,要先挑出来。

然后,试着从自身开始改变。

看到自己的需求,先心疼自己,怜惜自己。

通过冥想、关注,拥抱内在小孩的创伤。

接着,勇敢表达,降低期待。

以前的你在表达内心的需求时,或许只得到父母的“再等一等,再忍一忍。”

现在,你可以试试勇敢地表达自己。

当然,不可能10次表达都被听到。

将期待设置在合理范围,比如表达10次,有5次被听到,1次被满足,就够了。

02

有的情绪失控

来自最后一根稻草

还有的时候,失控是一个决堤的后果。

比如小敏。

已至中年的她,一直兢兢业业地照顾父母,为他们付出,却始终被父母抱怨和挑刺。

因为觉得不该对父母发脾气,她一直压抑着不满。

可正如弗洛伊德所说: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所以,在又一次被挑刺后,她崩溃、大哭着控诉父母。

对她来说,最后的这一次挑刺,就是最后一根稻草。

再比如花生:

刚刚经历了失恋,哭红的眼睛还没消肿;上班又被老板狠批;午饭点的外卖,晚了半个小时还不到;下午买了杯咖啡强打精神,却不小心打翻浇湿了电脑……

一连串的打击,顷刻间充斥她的大脑。

她崩溃又无力:

“为什么全世界都针对我!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行!”

对她来说,被浇湿的电脑,就是最后一根稻草。

此外,当我们重视的一件事情突然泡汤,也会成为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在类似这样的崩溃之前,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如果你意识到情绪上头了,想要安抚自己。

可以试着把你的关注点放在腰部及以下的部分,让自己沉下心来。

开始关注我们的腿、膝盖、脚的感受。

比如:

我的脚是如何踩在地上的?它是冷,是热,还是暖?我的小腿,是松弛还是紧绷的……

也可以做一些如“扎马步”之类的动作,帮你把注意力放在下肢。

或是冥想。想象我们自己是一棵树,而脚就是根,一直往下扎,从土壤里汲取养分和力量。

总是突然就炸的人,可能藏着自己都不知道的创伤

另外,试试增加你的情绪处理途径。

在有情绪时,别急着压抑,先试试释放,让自己透口气。

例如:

把它转化成动能,去运动,同时在运动的时候专注于运动本身。

你可以做你喜欢的动作,如果你不喜欢动,也可以专注呼吸,或是发呆等静态运动也可以;

把它转化成声能,比如听音乐,唱歌。

选一个混响较好的空间,比如在洗手间里唱歌或说话,或是冲着山里面吼一吼,也能释放情绪;

把它转化成艺术的表达,包括画画、跳舞、雕塑等等;

还可以把它转化成文字或语言,向好友吐槽,或是转化成生产力,投入到工作中………

把关注点放在当下,以及更加具体的地方,能让我们更好地处理积攒的情绪。

当然,除了处理情绪,我们还可以尝试对它进行更深的探索——

03

试试拓宽我们的

情绪容纳之窗

每个人都有一扇情绪容纳之窗,也就是情绪耐受度。

只是有的人宽一些,有的人窄一些。

好比潜水,每到一个深度,身体就会出现不适。

有的人能继续往下潜,有的人承受不了要往上逃。

这也与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关。

比如彤彤,常常感觉到一点压力和难过,就痛苦得难以承受。

因为在她的童年,负面情绪是不被允许出现的。

只要她一哭,爸爸妈妈就会打断她:

“有什么好哭的,再哭揍你!”

每当她悲伤或委屈,爸爸妈妈会习惯性地岔开话题。

当一个家庭不允许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对情绪的承受力也会变得极差。

这样的我们,在走出家庭,融入到社会环境时,自然就更容易崩溃。

因为,那些情绪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范围。

很可惜,拓宽情绪容纳之窗,并没有捷径。

它只能一点点地往深里去体验,无法一下子就拓到最宽。

还是以潜水举例。

当你一下就下到一个很深的深度时,身体会不适应。你的肺会非常难受,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你只能一点一点往下潜。每次往下一点,就上来呼吸一下空气,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体。

总是突然就炸的人,可能藏着自己都不知道的创伤

情绪也是一样。

如果之前所处的环境没有办法耐受悲伤,那我们就稍微沉到悲伤里面去感受一下。

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上来,调整过后再尝试。

在这样一点一点练习耐受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人能一直陪着你。

不管是谁,你的朋友也好,爱人也好,咨询师也好,他能够陪着我们在更深的情绪里多留一会,给你指引一道光,告诉你一些方法。

你的情绪容纳之窗就能更快被拓宽。

04

写在最后

面对负面情绪,我们总是习惯逃离、压抑,或者事后失控、自责。却不知道:

情绪本身只是一种信息。

只有接纳它,与它建立连接,看到它。 我们才能真正发现背后那个无助恐惧的自己,以及可能碰一次,痛一次的伤疤。

如果你希望能够好好修补这些伤疤。

那么,不妨去试试心理咨询。

在咨询室里,你可以安全释放所有的情绪。

与此同时,咨询师也会陪着你,进入到那个黑暗且伤痛的空间。

一起挑出那些卡着的刺,剜出那些腐肉,然后消毒,缝合。

慢慢地,你也会激发出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力量。

最后,我还想说:

生活不易,那些痛苦、失控甚至崩溃都是很正常的。 愿你学会好好爱自己,在往后的每一天,都无限接近美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