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早上有面试,我今天开始感到心神不宁;周末即将来临但周三的考试让我开始难以入睡:
这种不断担心潜在坏事可能发生的状态,正是人们所称的焦虑。
当焦虑袭来时,一些自我关怀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平衡和现实的方式来看待情况,从而让自己感觉好一些,做出更好的决策。
以下是一些自我关怀对话及其背后的原则。
当你感到焦虑时,可以试着对自己说:
焦虑代表我关心这件事,但它并不代表我在意过度
何时使用:
当你为了某事感到极度担忧时
为什么这么说:
焦虑通常是因为我们在乎某事,这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例如,如果我对工作表现感到焦虑,这说明我关心做出有价值、高质量的工作,这本身没有错。
同样,如果我在意别人喜欢我,这说明我重视善待他人、获得认可,也没有错。
然而,重要的是,不要把过度焦虑等同于更上心,因为这只会加剧焦虑。
比如,我怀孕期间可能会感到焦虑,因为我担心孩子和自己的健康,但多一点焦虑并不代表我在意过度。
即使诚少一些焦虑,我仍然可以珍视这些事情
过度担心并不能远离不良结果或恐惧
何时使用:
当你觉得仅仅考虑得越多就越能保持警觉,或者认为过度担忧可以防止糟糕的事情发生时。
为什么这么说:
焦虑的人通常对焦虑持有积极和消极的观点,这被称为焦虑的元认知理论。
例如,你可能认为焦虑是坏的,担心它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压力和不利影响。
但你也可能相信焦虑有积极作用,可以帮助你做好准备,保持警觉,避免自满。
这种说法提醒我们,过度担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保护我们。过度担忧本身并不能降低不良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我不必总是达到超高标准。
何时使用:
当你注意到自己只有在达到超高标准时才感到安心,或者想要降低风险、使任务更容易完成时。
为什么这么说:
我发现在怀孕过程中有一个模式一一仅仅满足标准和保持正常水平并不能总是诚轻焦虑。
例如,我的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但这并不足以让我感到安心,只有当它降到正常范围的最低值时,我才会感到安心。
如果宝宝的测量数据(如体重、长度等)与预产期标准刚好相符,我也不会感到安心,只有当它们超过预产期标准时,我才会感到安心。
当我想到这一点时,我注意到这种模式也存在于我的生活中其他方面
例如,只有当有人对我的作品滔滔不绝地表达喜欢时,我才会感到安心。
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与拖延症有关,因为焦虑和拖延经常伴随在一起。
我曾写过一些用来说服自己摆脱拖延症的短句范例
其中一种说法是:“这不必然要是我最好的作品。这句话与“ 我不22必总是达到超高标准”传达了相似的观点。
相信自己必须始终达到超高标准可能导致痛苦或逃避。
请注意,当你开始用这种方式调整思维时,起初可能会担心表现不佳但可以尝试验证这一假设。
根据我的经验,结果通常是焦虑和拖延减少,工作表现反而更好,而不是更差。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88 测试
免费测试
2210 测试
立即测试
611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免费测试
37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