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这样的人吗?
聚餐时明明自己有想吃的,被别人问到时,却说“我都可以”;
因总是弄出很大声响的邻居而困扰,却又不敢敲门提意见;
一直在超负荷工作,也不敢跟老板提加人手或加薪;
希望伴侣能多花点时间陪自己,又不好意思提出来……
朋友英英,就是这样的人。
遇到不舒适的人或事,只会默默忍受;明明有需求,却指望另一半能自己意识到。
一直压抑着自己需求的她,就这样变得越来越无力,常常闷闷不乐,提不起劲。
所以今天,我想借英英的故事来好好聊聊:
到底是什么阻挡着我们表达需求?我们又该怎样去改变这种状态呢?
01
压抑需求
会让我们日渐枯萎
英英是一个在关系里也不敢表达需求的人。
在感情里,她会花很多心思给男友制造小惊喜,做男友爱吃的菜,对男友几乎有求必应。
可她却不敢直接、清晰地向男友提出自己的需要。
比如:
自己的生日快到了,她希望男友能给自己买个礼物,又怕男友觉得自己太物质。
只敢暗戳戳地提醒,“最近A生日,她男朋友送了她很喜欢的包包呢……”
有天下雨,自己又加班到很晚,想要男友来接,又觉得开不了口。
只是提一嘴“今天加班好晚,居然还下雨了”,可是男友却没有表示,她就自己委屈地生了好久闷气。
工作里也是这样。
被领导安排了又紧急又难搞的任务,她也不会向领导提出要多点人手来协助,而是自己咬牙加班加点扛下来。
去年,英英花了很多精力跟的项目超额完成了,想要跟领导提涨薪,却纠结了好多天,最后还是没提。
和人相处也是,朋友借了钱没有按时还,她也是忍着不说,默默等着对方还钱。
因为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需求,她也几乎从未被别人照顾过。
时间一长,她的状态也就越来越低迷,对未来也没有了信心和冲劲。
她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消极的认知:
当下发生的一切,我都没有办法去改变,只能默默承受。
这样的认知一旦形成,我们就会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变得越来越无力。
我们就像一棵成长中的小树苗,每一个说出口的需求都是我们向外生长的动力。
可能在某次向外生长中,我们撞了墙,被挡了回来,便不再表达需求,蜷缩着生长。
可一直这样下去,我们就没法吸收更多的养分,根茎也变得越发脆弱。
最后,慢慢枯萎,也逐渐失去自己的生命能量。
02
为什么我们
总是不敢提需求?
英英的故事,是很多不擅长表达需求的人的缩影,由于各种各样的顾虑,他们都不敢轻易开口:
怕被拒绝,怕被误解、怕打扰到对方,怕引起冲突……
看起来,是这些顾虑让我们迟迟开不了口。
但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更深层的成因在这3点:
① 对“需求”的认知偏差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或是养育者的耳濡目染。
我们建立了较为局限的认知,将表达需求看作是软弱、无能或是自私的表现。
比如,在英英的记忆里,她为数不多的几次表达需求,似乎都是在给父母制造“麻烦”。
这种“我的需求是会给别人造成麻烦”的感觉,就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生根发芽。
成年后,有那么几次需求没被满足,她就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不停地攻击自己。
所以,为了避免成为自私的、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她压抑下自己的所有需求。
② 过往行为的错误强化
由于养育模式或过往关系模式等原因,我们可能会不断体验并强化一些观念,比如:
表达需求是不好的、不招人喜欢的,甚至会导致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抛弃的;
或是表达了需求也没用,不管表达了多少次都还是会被忽视……
久而久之,我们就不断地压抑下表达需求的行为。
最后,不再表达自己的需求。
③ 自我价值感不足
很多时候,表达需求还会给我们带来羞耻感。
这是因为,自我价值感不足的我们,常常用各种外部因素来衡量我们自身的价值。
比如,用「别人对我们的回应程度」来衡量,然后因为需求没有被很好地回应而开始自我怀疑。
可这其实是两件事。
再者,自我价值感不足的人心底常会有这样一个想法:
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别人的感受更重要。
所以,常常会担心自己的需求会让别人不开心、生气,所以在自己的需求还没表达出来时,就自我质疑是不合理的。
03
我们可以怎么改变?
我们可以从细微处入手,去一点点地发生改变。
不妨通过以下4个办法来练习,一步步提升自己“提要求”的能力:
① 承认、接纳自己需求的存在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个误解:
只有被别人回应或满足了的需求,才是合理的需求。
可是,生而为人,我们很多的需求,本身就是合理的。
比方说,我们的身体会通过各种器官,告诉你生理上的需要,比如“站得好累”“肚子好饿”,也会告诉你心理上的需要,比如一焦虑就头痛、失眠。
那些升起的需求,都是身体在告诉你“它需要”,都是很正常的需要。
所以,不要怀疑自己的感觉,而是去承认它,然后告诉自己:
我有不适、有需求是正常的,我可以把它说出来。
② 诚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关系里,最能有效促进我们沟通和连接的方式,就是诚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用“我今天生日,想跟你好好吃顿饭”代替“你连我生日都不记得就是不爱我”;
用“我想去这个景点,加进计划里合适吗?”代替“都行,你决定就好”;
用“任务量过重了,可以加多个人吗?”代替咬牙硬挺……
别人是否回应、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控制不了。
但尽量诚实、清楚地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当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小步了。
③ 接受被拒绝的可能
在练习表达需求时,我们也要预估到:
我们没法确保提出的需求一定会被满足,或是被预期的方式满足。
我们要接受被拒绝的可能。
允许有些需求我们没办法被满足,或没办法以我们期待的方式被满足。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替对方拒绝。
比如,明明想跟伴侣说,希望他能请半天假陪自己去做检查,转念心里又想:“算了,他最近那么忙,肯定不会愿意的。”
这样的话,需求是100%不会被满足的。
我们可以接受拒绝,但是对方明确说出的拒绝,而不是我们内心戏里的拒绝。
④ 建立边界,肯定自己的价值
我们的价值,不需要被任何外部因素定义。
试着拿一个本子,或是手机备忘录,记录下自己的优点,并在优点后面附上对应例子。
要注意的是,列出来的优点,得是不会受他人影响的那种。
比如:“自律”——“我已经坚持了一个月7点起床”。
当我们因为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开始自责、自我怀疑时,就把本子或备忘录拿出来看看。
一遍遍地提醒自己:“我很好,很棒!”“我值得!”……从而获得支持和力量感。
当然,表达需要,是一件需要付出长期努力并不断练习的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也许我们有时候能理直气壮地表达需求了,有时候又会折返会自我怀疑里,不断地否定自己,觉得改变真的太难了。
这个时候,不用失望、不用沮丧,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就好。
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也可以试试心理咨询。
用新的、客观的、积极的体验替代原来沉疴多年的不良体验。
比如,和咨询师在安全、稳定的关系中去重新体验到:
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看见”和回应的,在持续的正向体验中,缓解对表达需求的恐惧,逐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到那时,你一定能走出自我怀疑、恐惧表达的泥潭,长出能够茁壮生长的生机和力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661 测试
立即测试
459 测试
立即测试
213 测试
立即测试
3065 测试
立即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