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沉默”人格
作者:解心在线 2024-06-18 11:26:53 人际心理
如何看待“沉默”人格

1.“明明渴望与人交流,却只能沉默”

你是否也是一个隐形的“被动沉默者”?

很多人的苦恼可以称之为“被动沉默”的困扰:

在社交场合中一开始说话,就会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在意周围的目光;

明明心里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见,但就是在关键时刻脑子一片空白,表达不出来或者不敢表达;

 特别渴望与人交流,也知道与人交流是好事情,但就是无法做到大方自然地做到......

 这些被动沉默者,往往因为实在太难与他人自然交流,所以总会否认自己:我不会说话,我只能尬聊,我在别人面前太容易紧张了......最后只好退缩回去,收回要表达的心。

 一边羡慕周围的人可以侃侃而谈,一边用沉默来掩饰自己的一切紧张,形成所谓的在人群中“不爱说话”的一类人。

 看似是主动选择了沉默,其实都是被紧张感逼着,被动地成了一个社交孤岛。

 

2.“我渴望表达,但我害怕出丑”

“被动沉默者”是如何养成的?

渴望表达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能力和需要,而不敢表达的人往往意味着——在他们早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遭遇过表达创伤:

 表达出了自己,但是没有人理睬;

 或是,经常被人否定或嘲弄;

或是,总是被人不接纳甚至攻击.....

 

3.“不会说话,所以算了,不说就是了”

“被动沉默者”有哪些错误的认知?

这部分人从小在自我表达上受过的这些伤害,会让自己形成一些如下的心理误区,最后把自己推向沉默的固定角色:

 1)“我不会说话,容易出丑”

 认为表达是种能力,必须达到某种要求才能胜任。

 持有这种信念的人不在少数,这往往是由于早年养育者不当的养育理念造成的。

 这样的养育者往往不接纳自己真实的孩子,而一厢情愿的爱着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完美”的孩子,并用这个所谓的完美孩子来要求自己现实中的孩子。

 于是,他们会对现实中的孩子充满了否定和批判,造成孩子对真实的自己充满羞耻和不自信,认为真实的自己是不好的,不合格的。

 以至于形成这样的信念:我们需要变得完美,才可以表达自己,不然就会很糟糕,甚至出丑。

 一个对真实的自己不接纳,害怕自己会出丑的人,必然会社交和表达时容易紧张,也不会轻易发言说话,此时沉默是对自己的保护。


 2)“我万一出错了,他们会怎么看我”

 表达是为了获取认可和赞美,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为了交流。

 这些“被动沉默者”也会特别关注别人表达后的效果,也特别喜欢在心里对别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举动进行一番评论,排出个优劣好坏,对她认为表现好的无比羡慕,对表现差的暗暗嘲笑。

 此时表达已经被异化,更成为了一种能力的展示。

 总而言之,表达不重要,表达背后能否获取掌声、赞美和认可很重要。

 

3)“说了后没人理我,不是很尴尬”

 对需求和关注的羞耻感。

 表达是对关系的渴求,是对别人的渴望,当我们说出一句话时,往往似乎话并不重要,但我们内心是渴望被回应和呼应的。

 如果在早年我们发出需求和渴望时,没有人回应我们或呼应我们,我们就会对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产生怀疑,继而产生羞耻感: 

“为什么我总是这么需要你,而你并不会满足我,而且你为什么并不需要我,一定是我有问题。”

 这种不被满足和看见的渴望会塑造一种“求而不得”的羞耻感,为了避免这种羞耻,我们会逐渐压抑我们的渴望或需求,甚至用不再发出渴望和需求来避免失望,这就造成了回避关系的一类人。

 有的沉默是对关系的焦虑,有的沉默就是对关系的回避。

 在这种回避性沉默背后,掩藏着的是成千上万次的失望:害怕自己说出的话,表达出的自己,像投进大海里的一粒沙子,毫无反应,没有人在意。

 

4.如何走出“被动沉默者”的心理困境

1)改变心理误区:

 与人打交道不是能力考验,而是真实的人际互动。

 与人打交道、互动就是一种很本能的需要,跟吃饭、喝水是一样的,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并不会时刻在评判我们,而且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最终对自己的评判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个是别人左右不了的。

 另外我们也要改变喜欢评判别人在社交中的表现,把人划为三六九等这样的认知,学会更多的把注意力关注在别人表达的内容、需求和感受上。

 不是本着排斥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而是从本质上用全然接纳别人的心理去与人交往,这个立脚点变了,看到别人的方式也会随之一变。

当我们对别人的充满全然的接纳,再也不因为别人表达的好坏去评判别人,从而我们对自己也就接纳了,对评价和是否关注的认可就减少了许多。


2)直面自己的恐惧、焦虑情绪

 因为早年被否定、不接纳带来的创伤体验,他们难免在社交互动和需要表达时会充满恐惧和焦虑。

 我们需要看到这种恐惧和焦虑,并尝试去直面接纳它,而不是与其对抗。

 恐惧和焦虑来源于早年养育者对我们的否定和不接纳,在这些恐惧与焦虑的背后,掩藏着的是一个无助、难过、委屈和绝望的痛苦的小孩。

 我们必须看到早年因为不当的养育所造成的那些创伤及其从未被愈合过的伤口,然后好好的拥抱、接纳、鼓励一下这个小孩。

 

最后

生命的重要动力是渴望被看见,它们渴望表达互动,这在动物身上都表现的如此明显,何况是有语言有思想的人类。

 没有人喜欢沉默,也没有人喜欢冷漠。

 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很沉默,不敢做自己,会压抑自己的生命能量,会人为地自我设限,完全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

 不敢表达的人就像缩在一个有着坚硬外壳的保护罩里,在这个罩子里,一切都是可控的,但是范围很小,他们在里面按部就班的行动,不能越雷池一步。

 如果有的人足够幸运,可能会遇到从罩子外伸出的手,并且这手足够坚定有力,引导他们走出罩子,并带领他们起舞。

 而更多的人不过是遇到过一双或几双手,但终因为自己恐惧的力量太大,超过了那双手可以拉出罩子的力气,而最终又缩回了罩子。

 有的人是终生在等待,希望有人能认出沉默的他们,把他们拯救出去,但是终究到现在,他们还没有发现一双伸过来的手。

那么现在,我想你们去主动的去寻找这双手,或者自己当自己的手,去把自己失去的表达勇气找回来,找回表达就是找回自己。

 我要看得见我自己,我也希望被全世界看见这样的一个我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最新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