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松弛感”,就是一定程度的心理空间。有了这个心理空间,就能够容纳一些未知事件的发生,并且当事情发生时,失控的感觉不会把自己击碎。
正因为不担心自己被“击碎”,也就不会通过指责/攻击的方式,急着转嫁焦虑和恐惧。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没有形成这种心理空间,一点点小事就会引发内在惊涛骇浪,自然也就没有“松弛感”了。
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松弛下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现代社会最宝贵的松弛感。
一、以空间换空间,心理空间是这样拓展的
无法拥有松弛感的人生,实际上从我们的原生家庭就开始了。长期紧绷的父母会内化恐惧羞耻、挤压心理空间,透支孩子一生的松弛感。
松弛感的基础——心理空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每一次亲子细腻的互动中,被养育者一点点培养和拓宽的。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自己有一定的心理空间,这样才能容纳孩子的焦虑。
二、松弛下来,从就事论事开始
有了足够的心理空间,不仅可以容纳突发事件带来的失控感。更重要的是:问题来了,直接解决问题,不会把精力浪费在自我攻击和指责他人上。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处理事情本身,往往并不会消耗太多能量。真正消耗我们能量的,是附加在事情之外的那些自责、懊悔、羞耻、自我攻击、互相指责。
假如一个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就事论事地说:“碗碎了啊,那我们打扫一下吧。”
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打碎了碗也不是什么可怕的灾难,打扫一下就好了,这个后果是很容易承担的。
于是,孩子的注意力只需要放在“解决问题”上即可,不会消耗太多能量。
但如果父母怒骂“你怎么这么笨”“整天毛毛躁躁的”“连个碗都拿不住”,或者虽然没说话,但眉头紧锁,眼神满含嫌恶、鄙视与厌烦。
那么孩子的能量,就不得不用来承受父母的情绪、应对父母的责骂带给他的恐惧和羞耻。在孩子心里,他打碎的不仅是一个碗,还有自己的尊严,那么这个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有些人在做错事或失败后,能迅速修正弥补,继续轻松前行,获取成功,仿佛“错误”和“失败”对他们来说只是小事一桩;但也有一些人,一旦做错或失败,哪怕是非常小的疏漏,也会羞愧至死,恨不得原地去世。
前者在遇到挫折时,心里的声音是“做错了,补救一下就好了啊”;后者在遇到挫折时,内心的声音是“你真笨!你真蠢!你完了!你果然不行!”
三、只要活着,就有改变的可能
从小没有成长空间的孩子,长大后一点小事都是天塌地陷的“大事”,最终会和父母一样过着与松弛无缘的生活。
然而,即使你现在活得很紧绷,不知如何获得松弛感,也并非只能羡慕别人。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过: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能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改变,如果你是孩子那个没有松弛感的孩子,我给你的建议是:
1. 不松弛也没关系
请大家记住:所有改变发生的前提,都是基于接纳和允许。接纳“不松弛”的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松弛。
不必为了追求完美的松弛,反而把自己搞得更焦虑。既然松弛的意义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不松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你从心底这样接纳和允许自己的时候,改变就已经发生了。
2. 建立新的客体关系
虽然是父母的养育,与后天的不松弛息息相关,但别人改变与否,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幸福。
不如把改造父母的精力省下来,去创造新的客体关系。好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容器,可以容纳你的负面情绪,帮你的心理空间扩容,让你依然获得成长。
没有一个完美开局的确可惜。但我们仍然可以一点点通关,一点点成长,一点点释放出生命的力量。正如“来路不由己,前路仍可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658 测试
立即测试
517 测试
免费测试
341 测试
立即测试
697 测试
立即测试
66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