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很累。因为当你的性格变得敏感后,你会很容易地察觉到别人的情绪、想法或其他,于是,你便难再坚持自己的想法,变成了一个非常懂得换位思考,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的“老好人”。
而这,在心理学的层面上看,是很影响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的。
估计,大家在小时候会不时听到大人说:
“你一定要学会善解人意”。
但,其实这真是我非常讨厌的一句话。
善解人意,简单来说就是会换位思考,能体谅人,为别人着想。
当学会后,但凡无法控制这种“善解人意”的“出场几率”时,只要别人情绪上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尤其是伤心、失望、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大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都会很快察觉到。
然后下意识地想:是不是我让Ta们不开心了?我该做点什么来挽救?
慢慢地,便总是太考虑别人的感受,觉得自己应该照顾别人的情绪,要让身边的人都开心,活得小心翼翼,性格越发敏感。
真的,很累,非常累。
善解人意本是好事,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有优势,不轻易和人起冲突,自带吸引力。
但性格变得敏感后,善解人意,反而会伤害自己,忽略了“自己”的意。
甚至让别人都惯性地忽略我们的“意”,认为你的“善解人意”是理所当然的,你必须理所当然地退让、理所当然地付出。
否则,你就会变成了对方眼中的“坏人”。
因敏感,常常能察觉到他人难处而“善解人意”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结局?
在我看来,太善解人意的人就是如此。
哪怕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正当需求,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委屈自己去体贴别人。
不会拒绝,过度付出,甚至失去自我。
太善解人意的人,源于缺乏情绪界限。
其实,这一切一切,主要都是源于太缺乏 情绪界限。
为什么会缺乏情绪界限?除了天生对他人的情绪敏感,很多时候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孩子的两大需求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当发现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孩子想确认自己是被爱的,自己是父母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就会想办法证明自己有被爱的价值。
比如德善,扮演一个不喜欢吃煎荷包蛋和鸡腿的乖孩子,希望善解人意的体贴,可以换来爸妈一点点的爱。
这多数发生在让孩子觉得不安全的成长环境里,比如缺爱家庭、单亲家庭、经常有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的家庭等环境里。
比如,孩子一哭闹,父母就会用各种办法让你不许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哭就是不乖,软弱无能。如果孩子还是继续哭,父母就更愤怒了。
总之,不允许孩子有真实的情绪。
还有很多养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情绪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
比如,养育者经常说:
“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你怎么这么笨,我被你气死了。” “你成绩这么差,我说出去都觉得丢人。”......
这些带有责怪、攻击性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别人的愤怒、悲伤、难过等情绪,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有责任去解决它。
由于得不到养育者充分的爱和关注,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去觉察养育者的情绪,被迫学会善解人意,害怕自己不这样做,就陷入受伤、不被爱的恐惧。
而善解人意的付出,能消除自己心中的不安,看到别人开心,才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
于是变成一个体贴的小大人,帮养育者分担辛苦,照顾养育者的情绪。
慢慢地,我们就无法分清哪些是别人的情绪,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别人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
如果可以,我希望大家都不需过于善解人意,要学会先照顾好自己。
当你觉察到别人的情绪时,认真想想,“这真的和我有关吗?我真的需要为此负责吗?”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之所以烦恼,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爱、支持......
怎么解决呢?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的办法。
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别人的情绪,别人的事,是别人的课题,不是自己的课题,你不需要为此烦恼。
父母、朋友、同事、恋人等,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人生是自己的,不需要你来为他们负责。
明确自己的情绪界限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帮忙解决别人的某些情绪,这才是自己的课题。
可以善解人意,可以适当付出,但真的不需要压抑自己,过度付出。
过度付出,不仅伤害自己,也会给别人造成很大压力。
遇到问题,我们理解对方,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表示尽力支持、陪伴,能帮则帮,帮不了的,不为难自己。
做人,最该对自己善解人意。
真的希望你在照顾别人的时候,先照顾好自己。
因为对你来说,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71 测试
立即测试
2210 测试
立即测试
345 测试
立即测试
1150 测试
立即测试
1129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