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的伤害尚可让人看到,但面对无形的语言暴力,真的… 连当事人也很难表达自己的内心,是被割了多大的洞…… 有的人还可以崩溃一下哭出来,有些人可能连哭都省略了,转身就跌落在深渊之中……
有多大?
我们已经没有量词能形容了。
曾有心理学者团队对“语言暴力”这个相关课题进行过采样调查,其结果显示:
平均每 20 个人就有 1 个人遭受过语言暴力。
每 50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行为。
语言暴力可能会对青少年时期造成深刻创伤,而如果语言暴力进入成年阶段,进入社会中、工作岗位中,则会对自身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过:
“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也太玻璃心了吧,不就朋友间随便开个玩笑,至于吗?
可在你眼里无足轻重的玩笑,在他心里那已经是埋在心里的痛,一碰就疼。可以说,“玻璃心”这三个字,是世界上最狠毒的语言暴力。它站在道德制高点,把所有你对恶意攻击的防卫,都变成了你的心胸狭窄,不够宽容豁达,不够积极阳光。
这些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
“你怎么那么蠢?”“猪脑子”
“你都28啦,再挑就嫁不出去了。”
“挣那么点钱,你有什么用?”
“你这样不会有出息的”
也许我们平时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实际上常常无意间给别人带来了痛苦。无数的悲剧,都是我们从不会“好好说话”开始的。因为,糟糕的语言就像是对心灵的凌迟处死,比肉体的伤害还要摧残人心。
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成为那个用语言杀死别人的刽子手。
生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不管是网络舆论的施暴者,还是被口诛笔伐的躺枪者,最后归宿都是在自己的愤怒情绪里灰飞烟灭。
有太多的语言施暴者习惯把“发泄”当做“伸张正义”,把“恶意攻击”当做言论自由。他们在键盘敲出那些字符之前,被所谓的正义感充斥了头脑,被舆论营造的风向带着狂奔,完全不想费脑力去思考。
耶鲁大学心理学研究员克罗基特经研究发现,人们认为惩罚作恶者的行为有助于建立自己的可靠形象,显示自己的正义,表达义愤是在传播正能量——进而提升社会道德,促进公平和正义。
这是一个自由发声的时代,却也是一个随意说话不用负责的时代。但要记得,你的语言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的温度。有时候, 能够选择适时的沉默,其背后的底色是人性的善良。
“在这个世上,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请尊重每一个生命。”
最后,也希望大家在看到一个事件出现时,都不要着急下定论,不要恶意揣测他人,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事情的冰山一角。让自己的思考再深一点,尔后再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暴力的施加者,也有可能成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549 测试
立即测试
1111 测试
立即测试
1150 测试
立即测试
1921 测试
立即测试
459 测试
立即测试